web什麼是遺址?
遺址就是過去人類生活所留下的舊址。人類為了求生存,進而發展出來與自然界互動的模式,構成人類的文化。換言之,文化就是人類為了適應環境而產生的行為模式的總和。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在環境中留下人類活動的痕跡,這些遺留物出現的地方通常稱為遺址。遺址通常都沈埋於泥土之中或水面之下,層層堆積著不同時間的人類所留下來的遺跡,包括生活所需的石器、陶器、骨角器等人工遺物與食物殘渣、植物種子等生態遺物,以及房屋基址、墓葬等遺跡。考古學家對遺址進行研究,解讀其中的蛛絲馬跡,拼湊出史前人類生活的概況,進而瞭解人類文化發展的過程與動力。遺址是本身就是考古研究的一項資料,而從遺址中出土的遺物和遺跡也是考古研究的素材,包括下列幾種:(1)人工遺物:包括骨角器、貝器、石器、陶器等人類製造的器具甚至器具製造加工所剩下的廢料也包括在內。(2)生態遺物:包括人類採集、生產、食用後所遺留的骨骼、食物殘渣、植物種子等自然遺物。(3)遺跡:指人類生活所遺留的建築物或跡象,包括墓葬、地基基址、煉鐵作坊等。(4)遺物、遺跡之間的相互關係:這種關係透過地層中的土壤來保存,紀錄過去人類生活狀況。簡言之,考古遺址有如一部紀錄史前人類生活的檔案庫,遺址中的各類型遺物和遺跡就像是存放在裡面的檔案,雖然有些內容不一定完整;有些部分甚至殘缺難以辨識。此時我們必須藉由考古學仔細的整理、分類,有系統的將零散的線索整合、串連及分析,如此才有可能將史前人類的生活概況呈現出來,進而瞭解人類文化變遷的過程及動力。台灣地區的考古遺址研究開始於日治初期,近百年來考古學者已經在台灣發現一千多處的史前時代遺址,大都和人類居住活動有關,大致分為下列幾種類型:1、居住遺址:為大部分遺址最常見的類型,通常都是由人類生活的殘留物,如石器、陶片,食物殘渣的貝殼、獸骨等堆積而成。還有史前人類的居處的遺跡,如圓山文化的柱洞、卑南文遺址的石材以及台東八仙洞遺址的洞穴。2、墓地遺址:為埋葬死著的區域,在聚落附近甚至是聚落內部。通常留下是陪葬品、遺骸以及埋葬器具。3、宗教儀式遺址:只做為宗教儀式所用的地點,功能類似今日的寺廟或教堂。如台東縣麒麟遺址就屬於宗教遺址。4、農耕或狩獵地:為史前人類的活動空間,主要是狩獵或農耕用具的遺留。5、器具製造廠與原料區:史前人類在製作石器的「工廠」遺留的廢料、石片。台灣的史前時代遺址分佈範圍頗廣,就垂直方面來看,主要都在台灣本島週緣的平地或高度較低的丘陵、臺地,是當時較理想的生活環境,因此史前遺址分佈頗多。以水平分佈來看,台灣東西部都有許多史前遺址分佈,另外澎湖群島、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周邊的島嶼上也都有史前遺址的發現,顯示台灣從古至今就是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但是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以及現代人土地利用的影響會導致遺址發現機率的差異。一般說來,西部平原地區因人口稠密、開發較早,遺址發現的頻率遠低於開發較晚的東部地區。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423
下載數:12
點讚數:1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591.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