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新詩第一人:郭沫若及其文體改革
郭沫若(1892-1978年),字鼎堂,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觀史學的先鋒、考古學家,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社團「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女神》是郭沫若的首部詩集,也是中國新詩的早期代表作品。1921年8月由上海泰東書局出版。集中共收詩57首(含三齣詩劇),創作於郭沫若留日期間的1918年-1921年。部分作品曾在宗白華主編的上海《時事新報?學燈》副刊上發表過。一般認為《女神》以浪漫主義為基調,並受到泛神論思想與美國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的影響。其特色在於氣象宏大,風格狂飆激烈,強調衝破傳統的禁錮以追求理想,相當震撼人心。聞一多說:「五四時期的青年心裡只塞滿了叫不出的苦,喊不盡的哀。他們的心也快塞破了。忽地一個人用海濤的音調,雷霆的聲響替他們全盤唱出來了,這個人便是郭沫若。」自從胡適的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以及郭沫若的新詩奠基作《女神》開創了以白話形式創作新詩的寫作氛圍後,無論是表達內容、章法形式、語言特色等方面都不同於中國舊體詩的改革性創新。《嘗試集》是中國新文學初期的第一部白話詩集。這些寫於「五四」運動前後的詩歌,其寫法過於追求白話語言,過分直白,從而犧牲了詩歌的重要特徵——韻味與意境。雖然大多數都缺乏深刻雋永的詩意,卻具有一定的時代感和認識價值。胡適的《嘗試集》是中國第一部新詩集,但堪稱新詩第一人則是郭沫若。郭沫若的詩集《女神》出版後,標誌著新詩進入全面的創建時期。《女神》自由的詩體把詩意帶入不受空間拘束的寫作形式,很多詩人在創作上受到《女神》寫作形式的影響,由此產生了自由流派。自由流派可以說是新文學運動中創立最早、成績最大、影響最深的一個詩歌流派。這個派別打破古典詩歌的語言、格式、平仄和押韻等,創作以白話為語言的不拘格律的自由新詩。絕大部分的詩人及其作品都屬於這個流派,但代表作品仍要首推新詩創建初期胡適的《嘗試集》、郭沫若的《女神》等。朱自清曾明確指出,「五四新詩革命與近代詩界革命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於新詩從詩體解放下手。」而導致詩體空前大解放的第一人,正是郭沫若。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619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40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