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嚴復及其《天演論》
嚴復(1854-1921年),福建人。生當晚清同治、光緒、宣統年間及民國初年。早年在福州船政學堂讀書,畢業以後在軍艦上服役,到過新加坡、長崎、台灣等地。光緒3年(1877)被派到英國留學,肄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大學(Royal Naval College),為時兩年。嚴復到英國後,眼見英國學術、政制之進步,並得讀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原富》(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鳩(Charles Montesquieu)的《法意》(Spirit of Law)、約翰穆勒(John S. Miller)的《自由論》(On Liberty)、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的《物種原始》(Origin of Species)、赫胥黎(Thomas H. Huxley)的《天演論》(Evolution and Ethics)、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的《群學肄言》(The Study of Sociology)等名著,對西方的學術發生興趣,常常跑到駐英公使館與公使郭嵩燾討論中西學術、政制之異同。嚴復對中學早有根基,欲會通中西學術,第一步工作是翻譯西方十八、九世紀在社會科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在翻譯的過程中即可與中國經典融會貫通,建立新的學術思想體系。他用艱深的古文翻譯西書,目的在與中國經典對話,而不是對一般人說教。1895年(光緒21年),因為受到甲午戰爭失敗的刺激,於報刊發表文章,引據赫胥黎和斯賓賽對達爾文的物種原始的研究,和約翰穆勒對自由的研究,闡明富國強兵之方。在此前後,即將赫胥黎的《天演論》和約翰穆勒的《自由論》(嚴譯改為《群己權界論》)等書翻譯出版,對那一代的中國人發生極大的思想啟蒙。《天演論》是嚴復最著名的譯作,《天演論》英文書名直譯應為《進化論與倫理學》(Evolution and Ethics)。作者赫胥黎是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的朋友,也是達爾文學說的忠誠擁護者。《天演論》分導言和正文兩個部分,正文是赫胥黎1893年在一次學術講座上的講稿,導言是1894年他在講稿付印前加寫的。《天演論》的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萬古不變,而是不斷進化的;進化的原因在於「物競天擇」,「物競」就是生存競爭,「天擇」就是自然選擇;這一原理同樣適用於人類,不過人類文明愈發展,適於生存的人們就愈是那些倫理上最優秀的人。進化論學說的基礎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奠定的,赫胥黎堅持並發揮了這一思想。嚴復譯述《天演論》不是純粹直譯,而是有所評論、有所發揮。他將《天演論》導論分為18篇、正文分為17篇,分別冠以篇名,並對其中28篇加了按語。嚴復在按語中指出,植物、動物中都不乏生存競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例子,人類亦然。人類競爭其勝負不在人數之多寡,而在其種其力之強弱。在《天演論》問世以後,「天演」、「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新名詞很快充斥報紙刊物,成為最活躍的字眼。有的學校以《天演論》為教材,有的教師以「物競」、「天擇」為作文題目,有些青少年乾脆以「競存」、「適之」、「擇生」等作為自己的字型大小。胡適回憶道(在澄衷學堂)有一次,他(國文教員楊千里)教我們班上買吳汝綸刪節的嚴復譯本《天演論》來做讀本,這是我第一次讀《天演論》,高興得很。他出的作文題目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試申其義」。這種題目自然不是我們十幾歲小孩子能發揮的,但讀《天演論》,做「物競天擇」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風氣。 《天演論》出版之後,不出幾年,便風行到全國,竟做了中學生的讀物了。讀這書的人很少能瞭解赫胥黎在科學史和思想史上的貢獻,他們能瞭解的只是那「優勝劣敗」的公式在國際政治上的意義。在中國屢戰屢敗之後,在庚子、辛醜大恥辱之後,這個「優勝劣敗」的公式確是一種當頭棒喝,給了無數人一種絕大的刺激。幾年之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延燒著多少年輕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競」、「天擇」等等術語都漸漸成了報紙文章的熟語,漸漸成了一班愛國志士的口頭禪。還有許多人愛用這種名詞做自己或兒女的名字。據統計,自1898年以後,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論》就發行過三十多種不同的版本,這是當時任何其他西學書籍都不可比擬的。其之所以如此風行,除了它的思想足以警世這一主要原因以外,譯筆古雅耐讀,也是原因之一。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967
下載數:1
點讚數:1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402.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