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西藏流亡政府在印度成立與中共對西藏的高壓統治
達賴十四流亡至印度後,印度政府擇定北部的喜馬偕爾邦內的達蘭薩拉城(意為休息室),作為暫定處所,從亡諸人則分別安插於定居點墾荒,目前藏人聚居於上達蘭薩拉,下達蘭薩拉的居民多為印度人,噶廈隨即在上城運作,此後達蘭薩拉在中文語境中,成為西藏流亡政府的代名詞。1960年,達賴十四及噶廈隨員搬遷至達蘭薩拉後,於次年指示進行憲法草案的討論,1963年,頒布「西藏民主憲章草案」,議員因此產生,可是其選舉模式卻頗具爭議,直到1991年公布「流亡藏人憲章」,才決定地域和教派的議員組成。這雖是在達賴喇嘛指導下成形,但已施行多年也具規模。流亡政府的行政機關噶廈,由一位首席噶倫和七位以下的噶倫組成,早年成員多由達賴喇嘛直接任命,目前已轉為人民直接選舉;另外1992年,最高法院依照憲章成立。在達賴十四的努力下,流亡政府具有三權分立的運作型態。1959年3月10日,拉薩爆發抗暴運動,達賴十四出亡後,中共政府改變先前提出的「六年不改」方針,即於7月推動西藏的「民主改革」,針對寺廟與喇嘛,成立「民主管理委員會」,要求喇嘛學習馬列主義,沒收寺廟的土地。1960年11月,宣告土地改革的完成,倡言「百萬農奴翻身」,各地設有農業生產互助組及合作社,但毛澤東的大躍進政策,使得藏民吃不飽,班禪九世鑒此於1962年上萬言書,指斥現行政策的不當,慘遭批鬥,且遭幽囚。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次年爆發文化大革命,造成武鬥流血的混亂狀態,1968年9月,當地軍幹及紅衛兵兩方勢力聯合推派代表組成「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至1970年全藏71縣均有革委會的組織,成為西藏的黨政領導機構,1977年6月,改組恢復成「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另有監控民情及傳遞政治思想的「居委會」,通常藉由糧食作為控制城鎮居民的工具。1967年5月11日,「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為了抵禦外國,所以全藏縣、區、公社、生產隊均有民兵組織,形成全民皆兵的景象。1966年9月,西藏爆發文革後,全面批鬥喇嘛與寺廟,產生許多的暴行,大昭寺的洗劫,甘丹寺的拆毀,或者佛像法器及經書的焚燬,都使得西藏的喇嘛人數及寺廟數量大幅萎縮,昔日西藏政府賴以存在的政教制度及社會基礎,已經蕩然無存。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39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22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