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國際聯盟
在凡爾賽和約當中,分別與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奧匈帝國等戰敗國簽約,但各個和約當中都有著國際聯盟盟約的附屬條款,可以看做是和約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議一個包容世界大小國家,共同為了維護和平而努力的聯盟,是美國總統威爾遜長久以來的夢想,這也是威爾遜願意推動美國參戰的一個重要因素,希望趁世界大戰讓大家身心俱疲的機會,創建這樣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威爾遜將德國的失敗看做是軍國主義遭受到了致命性打擊,各國已經可以體認過渡發展武力的危險性,因而可以籌建一個共同體來控制國際關係。威爾遜提出了:「削減軍備至與國家安全相宜」的說法,但是國際聯盟的成立過程當中,卻不斷遭受到各個國家的非難與挑戰,日本與法國紛紛藉機希望能夠從中得利。日本對於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力抱持著堅定的態度,法國更希望將德國與俄國排除在國際聯盟之外,這讓威爾遜承受了不小的打擊。然而,在美國國內,威爾遜要建立國際聯盟的做法卻遭到了強烈反對。為了爭取支援,威爾遜到全國作巡迴演說,行程一萬多公里,演說三十七次。由於勞累過度,他回到華盛頓不久就突然中風,半身不遂。1919年4月28日,各國在巴黎和會上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它被列入6月28日通過的《凡爾賽條約》的第一部分。而遠在大洋彼岸,11月19日美國參議院卻以53:38的多數票否決了《凡爾賽條約》,條約中的國聯盟約自然也沒被通過。美國國會不願意加入這個由美國總統一手籌辦的國際組織,讓國際聯盟不論是先天、後天都是發展不良的情勢下,難以成長茁壯。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會宣佈《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國際聯盟宣告成立。盟約規定,美、英、法、中等三十二個國家是國聯創始會員國,同時邀請阿根廷、智利等十三個國家加入。由於美國政府沒有批准《凡爾賽和約》,美國也就沒有參加國際聯盟。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55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20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