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代開始,為了適應自強運動的需要,以「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設立各種新式學校,培養新式人才,電報當然也不例外。光緒二年(1876),沈葆楨便延請大北電報公司的工程師至福建給予「職前」教導,中國第一家電報學堂在福州先行成立。等到李鴻章請設津滬線,認為「電報學堂與電報局相為表裡」,彼此不能分割。於是成立天津電報學堂,於光緒六年九月開學,僱請丹麥籍洋教席,教授電學與發報技術,適時為晚清電報事業提供大量的人才。光緒八年(1882)隨著電報擴及江南, 需要大量人才,在上海增設電報學堂培養專業人員,成績優秀者畢業後派至上海電報總局服務。而後電線接至廣州,初期人員由總局撥派,但隨著各地設局越多,人才供應不足導致報生短缺嚴重,兩廣總督張之洞為此在光緒十三年在廣州設立兩廣電報學堂。該處因鄰近越南,規定學生得再熟悉法文,以利電報收發。隨後偏遠地區亦如法炮製,自設學堂招募新血;中國電報人才另一項重要來源是同治十三年(1872)清廷派首批留美學童30名。光緒七年政府要求撤回,學生回中國後,多數投入電報事業,恰好彌補當時電報人才的不足。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