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拋開「帝國臣民」等政治上的意識型態部份不論,日本在台推動的新式教育,確實讓台灣社會產生了相當的質變。過去文盲佔大多數的台灣社會,因教育的普及化,使得文盲日漸減少。到了1943年,台灣的學齡兒童的就學率,已經高達71.3 % (原住民區域更高達86.4%),這個數字,在當時的亞洲僅次於日本。至於中等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依然不足,林獻堂等人為此籌設台中中學校,更在1920年代推動請願運動時,創辦《台灣青年》。此外,文化協會本以謀求台灣文化之向上為訴求,故在1924年另創《台灣民報》,之後改為《台灣新民報》,成為日治時代台人創辦的第一份報紙,這些報刊雜誌多刊載有關政治、經濟、教育、法律等論述文字,並且提供台人一個發表文藝創作的管道,對推動台灣新文化運動貢獻良多。文協的活動也促進婦女覺醒,無論是在會議議程中提出「尊重女子人格」,或是在文化演講中提倡農村女子教育,甚至文化劇的演出,都將西方兩性互動的議題呈現於台民眼前,雖然成效未顯,但是可以為勇於挑戰舊俗的婦女指引一條坦途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4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