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式英語到洋涇濱英語
點閱數:547 次 下載次數:3 次
廣式英語到洋涇濱英語
web
買辦香山買辦

洋涇濱原指流經上海市北面的吳淞江所流經的區域,大致包含法租界與公共租界的範圍。洋涇濱英語便指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流行於上海地區的一種中西混合語言。早在16世紀葡萄牙人將澳門作為貿易據點時,為了交易方便,便已產生了最早的中外混合語言-廣東葡語。由於它主要流傳於負責傳譯語言,媒介交易的中國通事與包攬貿易的仲介之間,因此早期來華的英國與荷蘭商人也必須使用廣東葡語與中國通事交涉。隨著英國國力的增強,逐漸成為中外貿易的主要對象,19世紀初期,新生的廣東英語便取代廣東葡語的地位,先在澳門、香港、廣州一帶流傳,上海開埠後,再漸漸發展成具有上海特色的中西混合語言,盛行於上海外國洋行集中的洋涇濱地區,因此被稱為洋涇濱英語。洋涇濱英語與正統英語不同,是一種由葡萄牙語、英語、印度語、馬來語與中國粵語的混合體,並以粵方言拼寫英語詞匯,通常只能以單字拚湊而無文法,因此無論是洋人或是華人,在未經學習前,都無法使用洋涇濱英語。外商甚至常常需要透過商館人員的「二次翻譯」,否則難以理解。例如,woman的標音為「烏聞」;today為「度爹」,甚至還有閩南方言特有的發音所創造的文字,例如,在洋涇濱英語中的”Cumsha”表示禮物、紅包的意思,其字源可能來自於閩南語的「感謝」。到上海時期,由於英語的使用更為廣泛,因此為了更容易誦習洋涇濱英語的詞句,在一些下層勞工中流傳著一些中英文夾雜的順口溜,正巧能突顯洋涇濱英語的特色: 來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銅鈿「吞的福」(twenty 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諾」(no),如此如此(so and so) 「雪堂雪堂」(sit down)請儂坐,烘洋山芋「撲鐵禿」(potato) 小火輪叫「司汀巴」(steam boat),「翹梯翹梯」(chow tea)請吃茶 爹要「發茶」(father)娘賣茶(mother),丈人阿伯「發音落」(father in law)在17、18世紀,由於貿易口岸的限制,廣式英語的使用者主要為華南、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的中西貿易相關人員。在廣州十三行時期,不少行商學會使用廣式英語。而為洋商服務的管家、僕役等人,由於直接與外商接觸,更不得不使用洋涇濱英語。到了鴉片戰後,許多在通商口岸附近,租屋給外國人的百姓、直接與外商交易的中國商人,以及數量日增的在華外國人,為了溝通方便,都經常使用洋涇濱英語。據19世紀在華的美國外交家何天爵所說,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所進行的巨額貿易的十分之九,都是透過洋涇濱英語完成的。足見洋涇濱英語不但沒有因為同文館等正式英語教學機構的成立而消失,直到20世紀仍在中國各個通商口岸廣為流傳。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4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