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官設金砂局
自從1889年發現基隆河砂金開始,頓時吸引了成千上百的淘金客,到了1890年間,基隆河畔曾出現三千多人同時淘金的盛況。淘金客們在河流緩慢的轉彎處或大石下實地緣砂礫積存的地方,掘取砂礫後,用碗或臉盆淘洗,收取沈澱在底部的砂金。根據《省通志》礦業篇記載:「光緒十六年十月十五日至同年年底,八十日之間,經由淡水稅關輸向香港及他處之黃金數量,已達四千五百零九兩之多。」這還只是官方統計數字,實際產金量可能高出許多,可見當年基隆河含金之豐富。當時,基隆河砂金在冒險逐利者蜂擁而至的情形下,人人想一夕致富,除了到處翻挖河床,連周遭河道及田園也遭毀損,偷搶劫掠事件頻傳,社會秩序混亂。1892?1893年,清政府特別在基隆等地設立金砂局總局及分局來管理淘金客,也就是想要在基隆河淘金的人必須付費領牌,便可自由淘洗和交易,按日收費,成年男子與女人、小孩各有不同費用。後來為了方便管理及穩定收入,清政府一度廢除金砂局轉由民營包商金寶泉承包管理砂金事務。1894年承包期滿,加上九份山區發現金礦,促使台灣的採金事業蘊含潛力,有利可圖,於是清政府又重新開設金砂局,嚴禁逃牌及夜間挖洗,但不久台灣割讓給日本,隨即結束了清朝在基隆河流域前後約七年的採金歷史。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04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656.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