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書院雖有正面積極之傳承文化上的教育功能,但是為配合科舉考試,早期教學、課試仍多以「八股」為主。八股文是明清兩代考試使用的一種文體。八股文之命題,必從《倫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中命題,故八股文又稱「四書文」、「四書義」,有時又稱「制藝」、「時藝」、「八比文」。八股文之體,必須有破題二句、承題三四句、起講十句,後有領題兩三句作為開端,而後才是正式八股。起二股如人之頂與面,每股約四五句至七八句,主要在題前著筆,文章末有出題;中股如人之心與背,進一步搜剔題中正反之理,長度可長短於起二股,結束後有過接;後二股如人之足與影,可針對主題暢所欲言,每股為十至二十句,結束有落下;末二小股揭醒全篇文章並加以結束,每股二至四句。當中之出題、過接、落下為散文數句,主要在點醒文義,使文章串連流暢。除八股文外,書院講學重點,還有科舉考試中的「試帖詩」。基本上,試帖詩的題目必須要有出處,或用經史子集內之句子,或用前人詩句,其他詠古、詠物、言情、言景、天文、地理、草木、蟲魚等有出處者,皆可為題。試帖詩之文體,與古近體詩不同。試帖詩受聲韻限制束縛,語要莊重風雅,不可氾濫離題,凡用字輕佻、豔語談情、諷刺時政,皆在禁止之列。詩內不許重字,五言八韻文體單句不用韻,雙句必用韻。作法為首聯為點題(出題),可直韻題事或借端引起,全題重點於此可見,三聯以後不可以再見題。首聯、末聯可以不對仗,中間數聯皆須對仗工穩,末聯往往就題意作頌揚。其結構佈局類似八股。首聯為破題、次聯為承題,三聯開始如起二股,四五聯如中二股,六七聯如後二股,末聯如末二小股,由淺入深由虛而實,全文作法如八股文之神韻。由於八股文與試帖詩之僵化與不合實用,故自光緒末年起,中國大陸之書院教學慢慢以經義策論取代。但當時臺灣已割讓日本,這股書院教育之改革,不僅緩不濟急且為時已晚。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