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正面的影響
臺灣本為一海外荒島,明朝末年漢人始大批來臺;明鄭以前,除原住民族之文化外,幾乎沒有任何教育機構可言。鄭成功佔領臺灣後,全面進行拓墾與教化之工作。永曆十九年(1665年)陳永華建議在既有基礎上建設孔廟、立學校,以收人才。認為國家有賢士,則邦本自固、世運日昌。隔年,孔廟竣工,旁有明倫堂,由陳永華親掌文教,設國學、社學,聘請中土通儒,「自此臺人始知學。」清領之後,文化相承,一方面重建儒學,另方面設義學、社學、書房、書院等教育機構。中華文化藉由教育管道,源源不絕傳入臺灣,並在臺民的共同努力下,使得臺灣於割讓給日本前,成為當時中國最具文化且進步之現代化地區,其中關鍵在於教育發揮一定之功能。在所有教育體系中,官設儒學偏重科考,喪失講學功用;社學、義學、書房屬基礎教育;故在所有教育機構中,書院扮演最重要之角色,成為清領時期臺灣教育的重心,肩負教育與地方文風倡導之多重使命,發揮正面且積極之影響。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36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621.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