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書院的教育功能
清領時期臺灣書院的主要功能,正如乾隆元年(1736年)清廷諭旨所說:「書院之制,所以導進人材,廣學校所不及。」換句話說,書院的功能主要在彌補正式學校教育之不足。清領時期臺灣各地的正式學校-府州縣學(通稱儒學),主要之功能,除象徵的祭孔外,多以準備科考為主。換言之,儒學的目的在考課而非上課,性質也從學校變成教育行政機構。故其遺留下來之教育功能,慢慢由書院來取代。當時清領時期臺灣的書院大體可分為:一、以講理學為主的書院;二、準備科舉考試的書院;三、以博習經史詞章為主的書院。其中理學係指從宋明以來流行不衰的程朱之學。經史詞章則以古經(十三經)、古史,乃至小學、天文地理均屬之。換句話說,當時臺灣書院之教育,基本上雖以準備科舉考試的八股文與試帖詩為主。但有些書院則在此之外,講學內容還包括理學與經論詞章等。當時書院之教育功能,除一般課堂上之言教外,還包括身教之積極意義。如書院開館時,地方行政首長率教官至孔廟三跪九叩,後由院長率生童行相同之禮。禮畢,由院長領生童迎地方首長於書院頭門,然後在大廳行官拜師、生拜師、師拜官、生拜官之禮。又如書院講課有其「開講式」,講課前先守習禮儀,講課後附以默坐,使生童潛思反省。此外,書院之教育,著重在「明倫知禮」。明倫,即明白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行為規範,使讀書人具備倫理觀念;知禮,即用禮節之方法達到明倫之目的。清領時期臺灣書院的另一大教育功能,一則為啟蒙教育,一為特殊教育。以啟蒙教育而言,當時許多書院主要以收留貧困無力唸書之學童為主。較一般準備科舉之書院,入學資格沒有嚴格限制,教學內容也僅限於初級的啟蒙文章而已。早期康熙年間之西定坊書院、鎮北坊書院、竹溪書院均屬之。後由義學改為書院者,一樣具有類似功能,如南投藍田書院、登瀛書院等均是。另從特殊教育來看,當時清雍正皇帝鑑於福建、廣東兩省舉人鄉音特重,為推廣政令、促進溝通起見,特別於各地,包括臺灣臺南、諸羅、鳳山、彰化等地設立正音書院,以教授官音為主。此外,另有於日月潭為教化原住民族設立之正心書院。當時皆發揮一定之教育成果。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0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