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19年1月18日,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召開議和會議。戰勝的英美法各國代表齊聚一堂,日本也派了代表,唯獨德、奧等戰敗國未參加。會議自始自終,均由戰勝國三巨頭─美總統威爾遜、法總理克里蒙梭、英首相勞合?喬治共同舉行。會議代表選擇在同年6月28日,也是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屆滿五週年的日子,在凡爾賽宮內,簽訂了凡爾賽和約。戰敗國須接受的條件極為嚴苛。德國得放棄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需將一部分的領土割讓給戰勝國、亞爾薩斯及洛林兩省歸還法國、軍備受限制、並須付協約國賠款;另外,和約中提到成立國際聯盟。因凡爾賽和約所產生的歐洲新體制,稱凡爾賽體制。凡爾賽體制主要的目的在於抑制德國勢力再度擴張,以及不讓發展共產主義制度的蘇聯影響附近的國家。國際聯盟則根據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提議,於1920年正式成立。其目的在防止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悲劇再度發生,並促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但是,該組織無法對破壞盟約的國家施予有效的制裁,以致後來德、日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聯盟失敗的主因,是因為最初的倡議者美國因為國內「孤立主義」的風潮,未加入國聯;此外,它也缺少有效的武力作為仲裁的後盾。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也達成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圖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原來居世界金融中心及霸主地位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大大削減,而經濟也因戰爭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將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威爾遜基於「十四點和平原則」,主張亞非兩洲的民族獨立,但擁有廣大殖民地的英法兩國,卻極力反對,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新興國家僅限於歐洲。在東歐所建立的國家,不外乎是為了防止蘇聯的西進。換言之,英、法兩國,實是為自己利益著想。至於法西斯主義則主要分為義大利與德國這兩個地方。義:墨索里尼曾是社會主義者,後轉向法西斯主義。法西斯主義反對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鼓吹「信仰、服從、戰鬥」的精神;法西斯主義主張國家高於一切,領袖代表國家,故人民對於領袖既要信仰又要服從,並倡言戰爭,強調軍國主義。此外法西斯主義還反共產主義和議會政治。義大利在法西斯主義政權領導下,採取了暫時的統制經濟,國家經濟逐漸穩定繁榮。德:1933年1月,希特勒及其納粹黨成為德國的統治者。納粹黨是「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的德文簡稱,希特勒是其黨魁。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徒相信有金黃頭髮的純種「雅利安人」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德國人便是偉大的雅利安人,他們的任務就是消滅猶太人等劣等民族。法西斯主義在國際間猖獗,再加上蘇俄與美國無意干涉,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究無法避免!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1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