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達林(Joseph Stalin,1878-1953)於蘇聯推行(U.S.S.R.)「五年計劃」經濟政策,使蘇聯的農工業獲得大幅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的工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靠著同盟國(Allied powers)的援助,戰後擁有上千萬的軍隊與各式武器,躍升為世界軍事強國。同時,冷戰的美蘇對抗局勢,民主與共產陣營的對立,蘇聯為因應可能即將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開始積極準備軍備競賽,累積軍事能量。1953年,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1894-1971)成為蘇共總書記,執掌蘇聯政權,在政治上,為許多史達林時代政治案件進行平反;在經濟上,開始發展之前所忽略、居於弱勢的民生工業。1961年發生的第三次柏林危機(Berlin Crisis),與1962年發生的古巴危機(Cuban Missile Crisis),皆反映了美蘇軍事對立的緊張局面。蘇聯為了在軍事上超越美國,將國內大部份資源投入於軍事工業的發展,1966-1971年間,以平均年增7.4%的速率增加國防費用,1971-1976年更高達近20%的年增率,國防費用總平均年增率介於11%-12%之間。以最具威脅性的核武器數量來看,1970年代初核導彈數為5000餘枚,至1980年代初已高達一萬餘枚,大量投入資源生產核武的後果,自然是犧牲了其他工業的發展。蘇聯傾全力發展軍備以應付與美國民主陣營的軍事對抗,瘋狂發展的結果,換來軍事巨人、經濟跛腳的恐怖失衡局面,國內的危機正潛伏蘊釀著爆發。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