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農業的發展
明清時期的江南仍然是全國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由於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和施肥量的明顯增加,以及普遍推廣稻麥複種一年兩熟制,本時期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有較大增長。和宋元一樣,江南也是明清政府財政所倚重的地區。本時期江南農業的一個重要趨向是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的發展。在充分利用各地不同自然條件的自然資源基礎上,形成農業生產的不同類型。如江南平原沿江沿海高地為棉—稻產區,太湖南部低地為桑—稻產區,太湖北部為水稻產區,浙西山地則發展了茶、竹、木的種植,自東西海上交通發展以後,茶葉更成為外銷的大宗貨物。明初的江南特別重視經濟作物的增產,這不但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也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必要的原料。明中葉以後,一些地方已由種糧為主轉為經營獲利較豐的經濟作物為主。大體言之,江浙是蠶桑區,湖州有種桑至數萬株者,而棉花則跟著中國紡織手工業的發達,而逐漸普遍種植起來。此外,染料作物、蔗田、煙草、烏柏(可榨油)、果樹、蔬屬、席草等經濟作物亦有大規模種植的趨勢。與此同時,糧食生產停滯不前,民食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客米」供應。江南農業的這種發展提高了農業商品化的程度,使自然資源獲得更為合理和充分的利用。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84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38.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