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漢末年,中原戰亂頻仍,大量北方人口紛紛到他們原來視為畏途的南方避難。立國於江東的東吳政權,控有現在的江、浙二省之地,除了東南沿海為富庶之地外,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廣大地區,仍是未開發的狀態,這一帶的山區幾乎全是山越族,對東吳而言是不小的威脅。孫吳一方面接受北來人口,一方面以武力征服山越,迫使他們下山定居平地,徵調為士兵或是作為耕種的勞動力。在移民與土著兩支勞動大軍的共同努力下,南方水利建設與土地墾闢在持續進行。三國時期,屯田對軍事作用極大。東吳建國後,即在太湖周圍等地區實施屯田,而且規模都相當大,如皖城的屯田,有稻田四千餘頃;江北的屯田,有屯田兵數千家;諸葛恪在廬江屯田,屯田兵有萬人;毗陵屯田,有男女各數萬口。另一方面,為增加農業生產,孫吳也注意興修水利,在長江下游、尤其是三角洲的太湖流域,實施水利建設,為東晉以下各朝代奠下良好的基礎。江南的財富曾支持孫吳建國數十年之久,而江南經濟也有相當的發展,因此,正當中原連年戰亂,迭遭破壞之際,江南卻是一片祥和的樂土,奠定了江南日後農業發展的基礎。東吳的手工業,也隨著農業的發展而進步,例如陶瓷器就馳名遐邇;造船業更盛極一時。當時所造的船都很大,長二十多丈(約70公尺),高出水面二、三丈,上下共有五層,能載五六百人,每艘噸位都在一千噸左右。發達的造船業,不但有利於東吳的開發沿海地帶,而且強化了東吳的國際貿易。那時東吳的遠洋船隊,經常進出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遼東(今遼寧東部),東吳港口停泊有波斯(今伊朗)、天竺(今印度)、及南洋群島各國的商船,在首都建業(今南京)甚至還能看到大秦(古羅馬帝國)的商人風貌,可見當時東吳海運的發達。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8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