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秦漢時期的江南
秦漢時代的江南主要指洞庭湖南北地區,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南界直到南嶺一線。江南地區在戰國時代為吳、越、楚所轄。他們在農業上有多方面的建樹:他們最早種稻,也較早進行農田灌溉、實行犁耕、築堤圍田、利用陂塘養魚、並修築了許多運河。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吳、越、楚都曾與中原各國一較長短。總之,戰國以前的南方農業不見得比北方落後。自秦統一之後,各項制度文明體現出了統一中央集權的特點。然而,江南的社會經濟與中原地區相比,卻顯得相對落後。由於此區地形複雜,山多林密、水面廣、窪地多,使大規模開發有所困難。因此,南方農業發生雖早,但只是零星分佈,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才能進一步作大規模的開發。然而,南方氣候暑濕,疾疫多作,北方人往往視江南為畏途,地廣人稀的結果,使江南地區缺乏足夠勞力,大部分土地尚未獲得開發,稻作耕種相當粗放,採取火耕水耨的生產方式。同時,這裡的天然資源豐富,人民以漁獵山伐為業,不愁衣食,滿足現狀,使江南經濟進步緩慢。自西漢末年到東漢時期,由於政府對江南管轄的加強,推行有利於發展生產的措施,南北文化交流日頻,江南地區人口迅速增長;加以手工業進步,交通開拓,商業漸興,到東漢後期,此區經濟和中原地區的差距,已漸趨縮小。東漢時期,江南人口迅速增加,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當時長江中、下游一帶,氣候條件良好,物產豐富;而北方迭遭兵燹之災,避亂江南者多。隨著勞動力的大量移入,使江南墾田多所開闢,原本漁獵山伐的經濟格局有所改變。特別到東漢末季以降,大批土地得到開發,有的地方已呈沃野千里的樂土。江南農業在東漢時期有了明顯的發展。鐵製農具的大量使用以及官方在牛耕技術上的推廣,使得江南地區農業生產力提高。此外,政府重視水利工程的整治與興修,使許多過去未曾開墾的荒地、林莽、沼澤、丘陵均得到開墾而變成良田。此時的農業發展以水稻種植為主,輔以林木漁業的多角經營,使當時的農產品呈現多元豐富的變化。即便如此,東漢時期的江南地區內的經濟發展,依舊是參差不齊的。大體來說,沿長江流域的平原、湖泊地區比山區開發早;江南北部吳越地區的經濟發展要比南方閩越地區為高。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724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0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