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的雛型生成於印度最早的文明-印度河文明(B.C2500~B.C1700)時期,但真正成為一個信仰,教義完整的教派則是在吠陀時期(B.C1500~B.C900)。隨著阿利安人的到來,先是吠陀文獻的出現,後是種姓制度的逐步成形,奠定了婆羅門的根本。吠陀時期的初期階段,印度宗教主要是多神崇拜,後來則趨向於主神崇拜或是一神信仰,婆羅門教的主神都是由吠陀時期所崇拜的諸神演變而來(如:梵天,毗濕奴,濕婆。)吠陀末期,印度婆羅門教已完成形,無論祭祀、崇拜、教義等都以系統化的確立構成印度傳統文化的重心。.對後來的宗教如耆那教、印度教、佛教也有莫大的影響。婆羅門教三大綱領:1.尊崇吠陀文獻為啟天聖典2.祭祀萬能3.絕對服從婆羅門婆羅門教教義:婆羅門教的思想家認為,宇宙的本體是「梵」(Brahman),人的諸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膚)的主宰體,生命活動的中心是「我」(Atman),但梵和我兩者間在本質上是一體的,「我」雖然表現的多種多樣,但這只是幻象,真正實在的只有最高的「梵」。梵是一切的根本,是「我」的本質。世俗之人把「梵」與「我」看作是不同的東西,或僅認為「我」是人的根本,而不認識「梵」,這就是無明(幻),人如果有無明,不信奉婆羅門教,不履行種姓義務,就或陷入痛苦的生死輪迴,輪迴狀態根據人生前的行為好壞而有優劣之分,行善成善,行惡成惡,要跳脫輪迴,達到解脫,只有信奉婆羅門教,尊守婆羅門教的種種宗教規定,掌握梵的知識(認識梵我同一)。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03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060.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