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音樂神童—莫札特
18世紀末,古典主義重新復甦,稱為新古典主義,以崇尚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為主。風潮再起的原因,與洛可可藝術追求繁複的華麗相關,過於雕琢,使人們覺得生活空虛。而被義大利維蘇威火山掩蓋的龐貝城的重新挖掘,也加速的古典主義的再盛行。西元79年,威蘇威火山爆發,熔岩泥漿、火山灰雨掩蓋了龐貝,16世紀末被發現,18世紀末才加速了挖掘的進行。對古文化的挖掘,加速了18世紀人們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迷戀,對稱、平衡又重新成為人們衡量藝術的標準。奧地利的音樂神童—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享年僅35歲,卻是最為人熟知的音樂家之一。莫札特父親從小培養子女學習音樂,莫札特的姊姊擅長鍵盤樂器,莫札特也擅長鋼琴與小提琴。6歲開始,莫札特就和爸爸與姊姊在四處巡迴演出,在六歲那一年,莫札特就出版他的第一本書《小提琴全面訓練課程》使他贏得國際聲譽,成為人人熟知的音樂神童。6歲到21歲,莫札特都跟隨父親在宮廷裡演奏音樂,但莫札特不甘受限於宮廷,成為貴族的音樂奴僕,21歲他辭去工作,成為自由音樂家到他過世為止,雖期間有重新受聘,但莫札特的後半生,是隨心所欲地創作他喜歡的音樂。1787年,莫札特在布拉格演出歌劇《費加洛婚禮》造成轟動,在歌劇上獲得眾人的肯定,但收入卻非常微薄。而1790年後他的健康狀況非常不佳,晚年病痛纏身,最後的幾個月,一名貴族請託莫札特為其亡妻譜寫安魂曲,莫札特恍惚中認為是死神的使者來拜訪,安魂曲是為自己所寫的,最後,莫札特就在譜寫安魂曲中過世了莫札特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留給後世人的作品卻永垂不朽,他一生創作了700多部作品,包括49首交響曲、22部歌劇、10多首小夜曲和大量的協奏曲與奏鳴曲等。他的作品結構精緻勻稱,旋律富有歌唱性,風格明朗、樂觀,配器注重音色效果,是傳世佳作。莫札特最早將國際主義、愛國主義美妙、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莫札特憑著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融合輕快典雅的拉丁精神與嚴謹深邃的日耳曼精神,用細膩寫實的手法,將人物刻畫的維妙維肖,使義大利歌劇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峰,並為德國民族歌劇奠定基礎。莫札特的交響曲清麗流暢,結構工整,吸收了德奧歌劇的創作經驗與民間素材,帶有複調因素的主調風格和旋律化的展開,豐富交響曲的表現力,十分引人入勝。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交響曲》(Symphonies No.41「Jupier」),是在1788年與第39、40號交響曲在六週內一起完成的,這是一首「交響曲遺言」,聚集了他內心所有精華。為何稱為「丘比特」呢?據說是因為樂曲開始時氣勢雄偉,急驟的三連音像是打雷一般,好比希臘神話裡的神發怒了,命令雷神用驚人雷聲向人間表達憤怒;也有人說這雷霆、春風、陽光的混合體,就像丘比特一樣。第一樂章是活潑的快板,音樂像河水流動,時而沈靜,時而奔騰;第二樂章是如歌的行板,像是水流漸漸慢了下來,在和緩時卻又遇到了激石,激起一波小高潮;第三樂章是快板的小步舞曲,有點俏皮的感覺;第四樂章為很快的快板,各種樂器激昂地演奏著,像是戰爭一般,最後樂曲在壯麗中結束。而喜歌劇《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充滿美妙的音樂旋律,取材自博馬舍(Beaumarchais)同名的煽動性戲劇,劇本熱鬧趣味,人物歡樂生動,音樂深刻地表現出同情心與人性的一面。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853
下載數:12
點讚數:1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048.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