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上半葉,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新的宗族觀念不斷被提出。當時各界人士對於宗族制度的看法,約有四個不同的主張。以下分別論述之。第一,對於傳統宗族制度給予嚴厲的批判,以吳虞、陳獨秀、毛澤東為代表。這派人士的主張約可歸納為以下四點:首先,宗族是專制國家的基礎;其二,宗族是壓制個人的團體,導致個人不平等、不自由;其三,家族的族產的存在,導致個人產生依賴的心理,防礙個人的進步;其四,中國要邁向近代社會,必須清除宗族制度。第二,提出改良宗族的主張,以梁漱溟、胡適、梁啟超、孫中山為代表。梁漱溟是從事鄉村建設的著名學者,他主張要保存大家庭,使人們獲得親情的溫暖,不過必須改革個人因此產生的依賴心理。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健將,他在觀念上贊同打倒「孔家店」,不過對於宗族制度卻認為應該予以保留,只須改革婚喪禮俗中的宗法內容。梁啟超則主張以議會制、地方自治實行家族自治,或由紳治向民治發展。孫中山則提出了變家族為國族的主張。第三,民間提出改良的呼聲。如同改良宗族論學者的主張,民間的家族活動家亦對傳統家族提出改革的要求。這些人士希望從家族觀上頭,培養族人產生愛國保種的觀念。建立族會,並以民主方式進行管理。強調競爭意識,崇奉進化論。在社會上提倡自由平等的觀念。第四,對於傳統宗族制度給予極力的擁護。正當各界人士如火如荼改良宗族制度的時候,仍有極力維持傳統宗族制度者。他們堅持宗族必須按照傳統制度運行,反對一切改變。這些人士多平生活在封閉的地區,極少受到新思潮的影響。總之,二十世紀上半葉,傳統宗族制度受到極大的挑戰,改革宗族制度成為不可避免的時代潮流。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