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漢武帝「獨尊儒術」政策與士族的形成
漢武帝時,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官學之正宗,學習儒家經典者,可以仕宦為官。這一政策,使得儒家思想成為此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正統思想。不過,這一政策也造就了「士族」的形成,成為官吏與平民之間的一個特殊階層。士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書籍流傳不廣,具備培育子弟讀書的能力者,主要為官宦之家,一方面培育子弟讀書入仕,另一方面在官場上也有眾多的門生故吏,為其子弟在官場上的發展建立人脈,於是形成了累世官宦之家。此外,地方上的富商巨賈等豪族,透過經營商業、兼併土地以累積財富,得以培植其子弟讀書入仕,並將其家族「士族化」。於是讀書仕進之路,為社會上的官宦富豪之家所壟斷,一般平民透過讀書而仕進者,實為少數。官宦富豪之家的子弟入仕後,又可繼續培育其下一代讀書求仕,於是形成了累世官宦、累世經學的世家門第。學者余英時在〈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一文中,指出《漢書.循吏傳》中的循吏,以儒家理想施政,頒佈「條教」治民。當理想與律法衝突時,甚至不惜違背法令以造福百姓。例如武帝時,倪寬為地方官,因不忍剝削百姓,故所收租稅最少,按法當免職,百姓得知後牛車擔負,輸租稅不絕,課績變為第一。宣帝時,韓延壽取官府錢帛,借貸於吏民,案發延壽坐誅,死時吏民數千人送之,爭奏酒炙,延壽不忍拒之,人人為飲,百姓莫不流涕。可見士大夫官吏之優秀者,將儒家的理想落實於現實政治之中,使得儒學教化逐漸深入人心。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714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794.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