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戰後歌仔戲狀況
西元一九五○年代,官方單位成立「臺灣歌仔戲改進會」,要以創作型劇本與施行導演制度「改良」歌仔戲。西元一九五二年又成立「臺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執行辦理每年度地方戲劇比賽,擬定准演或禁演的歌仔戲劇目,除整理舊有劇本,也徵求反共抗俄與富有教育意義的新編劇本。這些新編劇本,經過協進會審核後,便分送給各劇團演出,只是這些主題富含教化觀點的劇本,不論內容、身段、行頭道具,大都是以京劇為模擬對象,各劇團能採用的部分有限。所以歌仔戲劇團只有參加官方舉辦的「地方戲劇比賽」時,才會演出協會提供的劇本,平時在民間演出若照「標準劇本」,一般觀眾無法接受。因此官方所施行的規定,對於民間劇團的效果不大。在日治時期雖有歌仔戲劇團進入內臺劇院演出,但劇團數量不多,劇團仍以野臺演出為主;不過,戰後這情形有很大改變,許多歌仔戲劇團紛紛進入商業劇場演出內臺戲,演出野臺戲的劇團數量反而較少。劇團在戲院演出的檔期為十天一個檔期,所以固定以十天為一個段落,結束後劇團馬上趕往下一個劇場,戲班主與戲院老闆採取三七分帳。不過,有些受到觀眾歡迎的劇團,可能會在一地連演十天以上。此時期的內臺歌仔戲是延續日治時期的演出方式,包括夜戲演出前加演一段京戲、使用機關佈景、軟式佈幕,以及各種千奇百怪的噱頭吸引觀眾。在演出內容上,多演出「胡撇仔戲」,意即演員穿著日本和服、手拿武士刀,或是佩帶左輪手槍等,非古裝戲服的裝扮演出,而且戲劇內容走「奇情武俠愛情倫理」路線,有別於傳統上教忠教孝的歷史故事。音樂改為大量使用西洋音樂,曲調除改唱流行歌曲,如【青春嶺】、【滿山春色】等以外,由於閩南「都馬劇團」來臺,「都馬調」的日益盛行,也豐富歌仔戲的曲調。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Af-Ⅱ-1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衝突、合作和創新,並影響在地的生活與文化。
Bc-Ⅲ-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歷Cb-Ⅳ-2 漢人社會的活動。
Bc-Ⅲ-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歷Cb-Ⅳ-2 漢人社會的活動。
學習表現
2b-Ⅱ-2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色 。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社2a-Ⅳ-3 關心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其發展,並展現開闊的世界觀。
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社2a-Ⅳ-3 關心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其發展,並展現開闊的世界觀。
議題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核心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07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699.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