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巴黎和會及山東問題
1918年11月11日歐戰結束,中國人歡喜若狂,政府宣佈放假三天,而一向被中國人認為侮辱象徵的克林德碑也被移走了,全國普遍覺得所有的國恥將會隨著撤除這塊「石頭牌坊」而消失。然而,到了1919年1月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後,這種錯覺?被驚醒。從巴黎傳回第一個震驚中國人的消息是英、法、義三國早已與日簽訂祕密協定,保證戰後「援助日本要求繼承德國戰前在山東及各島嶼之領土權」。另一個更令中國民眾震撼的是日本宣佈北京政府早已和他們簽下祕密協定。早在1918年,當北京政府和日本商談祕密借款時,已經答應讓日本將膠濟鐵路沿線的駐軍留一部隊於濟南外,其餘調集於青島;膠濟鐵路沿線的警備由日本人擔任警長和教練;膠濟鐵路將由中日兩國合辦經營。北京政府在這被稱為「西原借款」的換文中,對一切都表示「欣然同意」,並由駐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親遞換文,這一文件成為巴黎和會上日本強占山東的重要憑據,這也是章宗祥後來被學生痛毆的原因。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不但沒有收回,反而轉讓給日本,而且損失更大。消息傳回後,北京地區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要求政府堅持國家主權。雖然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中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訴求,但是列強在1919年4月30日簽訂《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讓日本。在極度的沮喪和悲憤的情緒下,4月底,北京專門以上學生二萬五千人已經發出通電,籲請全國國民以5月7日為國恥紀念日,呼?團結對外,到了五月初,擴大成遊行示威,以抗議軍閥的腐敗和列強的蠻橫。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851
下載數:4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43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