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文學革命的第一聲-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胡適極力推崇白話文,曾說:「吾每謂今日之文學,其足與世界『第一流』文學比較而無愧色者,獨有白話小說一項。」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論述寫作文體的革新,此文被視為是提倡白話文的第一篇正式宣言,敲響文學革命的第一聲大炮。不過,其實這篇文章早就登載於在美國編印的《留學生季報》,當下並未引起太多的關注,當他再度發表於《新青年》,就「改良芻議」用字及內容來看,立場相當溫和,直到陳獨秀隨即以〈文學革命論〉強烈呼應後,才引發熱烈討論,因而揭開了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序幕。在〈文學改良芻議〉的一文中,胡適首先提出了「文學歷史進化觀」。他說:「文學者,隨時代而變遷者,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因時進化,不能自止。唐人不當作商周之詩,宋人不當作相如子雲之賦,──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時,逢進化之跡,故不能工。……以今世眼光觀之,則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胡適主張每個時代都有該時代應有的文學,而且他認定白話文不但是今日的潮流,將來也必定成為中國文學的利器,這是歷史進化的結果,不應違背。胡適強調作文要有真實情感和思想,並且明白揭示寫作的「八不主義」:「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爛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其中的「不避俗字俗語」,就是使用白話文,胡適認為白話文學是「標準」的中國文學,而所用的文字則必須是適合創造活文學的媒介。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574
下載數:12
點讚數:0
分享數: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429.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