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文化運動的第一把火,可說是由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所點燃。陳獨秀曾經參加1913年的反袁活動,但是「二次革命」的挫敗,使他體悟到只有當中國人民,尤其是青年覺醒之後,舊社會和舊文明才有機會進行改造,反對君主專制、少數人享有政治特權反對傳統的倫理-對掌權者盡忠、對父母盡孝,對男子、女子應用兩種尺度反對傳統的大家庭制反對艱澀文言文反對舊迷信和舊宗教◆立新提倡民主、自由、個人主義主張個人平等提倡西方的小家庭制、女性平等和獨立、戀愛和婚姻自由自主,不受父母安排提倡文學革命、介紹標點符號的用法擁護科學、技術和不可知論《新青年》的發行地點前後不同中國才有可能解開軍閥的桎梏。然而,想要達到這種解放,則必需有一種呼籲思想革命的新刊物,因此,他於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出版了《青年雜誌》,每月發行一期,六期成一卷。《青年雜誌》從1916年第二卷第一期起,改稱《新青年》,法文為La Jeuness,到1926年7月停刊為止,共計六十三冊。第九卷六號以後,則改為季刊,後來再變成不定期發行。一至三卷,由陳獨秀單獨編輯,親自執筆發刊詞〈敬告青年〉,呼籲青年要汰除陳舊腐敗的思想,又提出青年行動的六大原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1917年1月,他出任北大文科學長(即文學院長),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魯迅、周作人、高一涵等加入編輯,組成以北大為主的《新青年》陣營。1917年2月,《新青年》提出「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口號,文學革命正式開展。陳獨秀並發表了〈文學革命論〉一文,提出三大主張-「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許多文人對這些主張響應熱烈,魯迅並寫下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知名的白話文創作,發表於《新青年》 。綜括來說,《新青年》的目的就是要「破舊立新」-反對各種舊的思想和習慣,重估所有傳統的經典和價值,並提倡新學。它企圖通過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改革,來達成思想的改造,求以對抗軍閥。其重要的主張如下:◆破舊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8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