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庶民文化的北管音樂
北管音樂相較南管音樂,經濟成本較低,更適合於庶民娛樂,舉凡早期臺灣漢人聚落,從北部基隆、宜蘭、臺北到南部的臺南等地,多可見到北管音樂的蹤跡。而北管音樂的民俗功能強,,除了作為有錢有閒階級的娛樂外,更多以北管曲目作為謀生的職業團體,如以唱腔表演的掌中戲班、傀儡戲班;戲劇表演的亂彈班;以鼓吹樂為主的各式陣頭、八音班。北管音樂曲調高亢、聲響宏亮,音樂風格較能展現臺灣民間喜愛熱鬧的風俗。北管音樂深入臺灣民間,故臺灣宗教活動及民俗性活動,多夾雜北管音樂的成分,或以北管音樂作為儀式的陪襯。如道教儀式前場的唱腔,多以北管曲調填上宗教性歌詞,或是直接以北管曲牌性樂曲為內容;而後場的過場樂,則直接以北管曲牌性與標題性音樂為主軸。又如民間的婚喪喜慶,或以北管樂班作為典禮之輔導串場。又如迎神賽會,舉凡神明遶境的前導隊伍,廟前演戲的酬神謝會,皆由北管音樂的鼓吹隊、福路戲、西皮戲(亂彈班)擔任。北管音樂的曲目豐富,牌子與戲曲的曲牌類樂曲,汲取南北曲精華而來;標題式器樂的譜名稱則於廣東音樂相同;至於西皮類唱腔與劇目與平劇同一源流而來。由於北管音樂旋律流暢,音域適中,跟南管相比,演奏時不需要細密的心思活動,風格上可以注重唱腔聲音的表現。因北管始終沒有標準化的樂隊,所以有關演奏的樂器、編制,常會隨著樂曲的種類、演出環境、館閣不同而有差別。北管音樂傳承中國北方音樂,風格明快高亢,演唱時以明清時期中國北方官話為主。音樂種類繁多、生態複雜,包括熱鬧的鼓吹樂、典雅的絲竹樂、聲口種類差異的戲曲與唱唸講究的細曲。全盛時期北管音樂深入臺灣庶民社會,從臺北、臺中、彰化到臺南,迎神賽會、婚喪喜慶都有北管音樂之身影。至今時代變遷、社會轉型,北管音樂雖受壓抑,但在臺灣傳統社會中,北管仍為音樂的主角,存在於生活的各層面之中。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68
下載數:1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346.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