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對日政策的轉向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國內反日輿論高漲,對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憤慨,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民國二十年(1931)11月26日,南京、上海、北平學生萬人包圍國民政府。十二月,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示威團準備赴南京,抗議政府賣國;上海學生搗毀國民黨上海市黨部,杭州、武漢也有類似示威活動。蔣中正因此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之職務。及至日本入侵華北,推動「華北自治」,又引發群眾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北平學生聯合會於12月9日舉行遊行,與軍警發生衝突,數名學生被捕。示威抗議風潮蔓延至全國各大城市。張學良率領之東北軍,因為東北淪陷,受到國內輿論指責,張學良一度辭職出國。民國二十四年(1935)張學良回國後,蔣中正任命張為西北剿匪副總司令(蔣自兼總司令),負責西北剿共。東北軍與共軍作戰,屢遭敗績。中共對被俘的東北軍官兵(團長高福源等)勸以合作抗日,然後釋放,於是東北軍軍心不穩。張學良也受到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口號的影響,與中共秘密接觸。民國二十五年(1936),在陝西負責剿共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與與西北軍將領楊虎城,於十二月十二日發動「西安事變」,將蔣中正劫持軟禁。中共派出周恩來與蔣中正談判,蔣中正答應改組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集中國力,一致對外。張學良遂於十二月二十五日釋放蔣中正,西安事變和平落幕,蔣中正「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也宣告結束。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15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336.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