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是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1933?1945)。他推行「新政」,使美國從經濟大蕭條中慢慢經濟復甦,恢復景榮。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的一位重要領袖。 羅斯福於1900年就讀哈佛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成績優異。1910年進入政界,競選州參議員,共和黨的分裂和羅斯福姓氏的出名使他贏得這次選舉。還不滿29歲的羅斯福領導一小群叛黨的民主黨人,拒絕投票支持紐約市黨組織—塔曼尼廳(Tammany Hall)提名的候選人,因而名聞全州,贏得全國的注意。他堅持3個月,直至塔曼尼撤換候選人為止。1911年底,羅斯福參與支持民主黨進步領袖、紐澤西州州長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競選總統活動。使得羅斯福於1913年3月被任命為海軍部助理部長,1920年羅斯福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被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雖然共和黨後來獲得壓倒性勝利,他仍然繼續活躍於民主黨政壇。1921年8月在加拿大度假的羅斯福罹患嚴重的小兒麻痺症。他受到很大的痛苦,一度幾乎完全癱瘓,從此依賴柺杖與輪椅行走。但他並不氣餒,在妻子的鼓舞之下,反而更積極投入政治活動。1928年當選紐約州長,羅斯福乃致力於推行減免農民賦稅和提供消費者更廉價的公用事業服務的施政綱領。這一施政綱領在紐約州北部頗得人心,再加上日益嚴重的經濟蕭條的影響,羅斯福在1930年的州長選舉中以壓倒性多數再次當選。1933羅斯福入主白宮,就任總統。剛上任時,全國大多數銀行倒閉,工業生產下降至1929年水準的56%,失業率居高不下,農民處在絕望的困境之中。羅斯福透過爐邊談話,安撫民心。他的名言「這個偉大的國家將會堅持下去,就像已經堅持過的那樣,她將會復興,將會繁榮昌盛,……我們唯一需要害怕的是恐懼本身。」一時之間,傳送全美,他的積極行動,為貧窮者提供食衣住行及協助就業,鼓舞民心。 「新政」主要經由「救濟、復原、改革」三個階段,挽救美國經濟,恢復國內秩序。新政融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開創福利國家的政策,加上執政者羅斯福的魅力和親和力,刻畫了民主政治的意義與價值。在對外政策方面,羅斯福政府一成立就捲入對外政策的問題中,這些問題大部分與經濟蕭條有關。1933年他在倫敦經濟會議上拒絕支持國際通貨穩定辦法,但到1934年他已使美元獲得穩定,並開始幫助法國和英國。1933年11月羅斯福承認蘇聯政府。並與許多國家談判互惠貿易協定。他在第一篇總統就職演說中,保證實行「睦鄰政策」,這意味著美國不單方面干預拉丁美洲的事務。在「新政」最初的幾年中,羅斯福力求避免使美國置身於可能發生的戰爭之中。例如1935年8月的《中立法案》(Neutrality Act)和隨後的一系列保持中立的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爆發時,羅斯福總統修改《中立法案》,允許參戰國在「現購自運」的基礎上購買軍火。然而歐洲戰局隨著法國的陷落,羅斯福總統和國會轉向防務準備工作,並全力援助英國。國會於1941年3月通過《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美國得以在財務上援助英國及其盟國。同時,羅斯福總統於8月與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會晤,雙方簽署公報,並宣布《大西洋憲章》,其中規定實現民族自決,提供更多的經濟機會,免於恐懼和匱乏,保持公海自由和裁軍。 隨著日本的野心擴大,美日之間的矛盾就越深,羅斯福停止供應日本作戰所需的物資。1941年日本一直與美國談判,但無任何結果。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突然襲擊珍珠港後,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12月11日德國和義大利對美國宣戰,美國國會則一致採取對等措施,從此美國展開兩洋作戰。 戰爭期間羅斯福重視戰略的問題、與盟國的協商及對和平的規畫。他就希望帶頭把所有與軸心國作戰的國家組成一個大同盟。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不時集會研討戰勝及謀和方式,但基於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意識型態差異以及對世局的態度,盟國之間充滿矛盾與猜忌,影響戰後關係的發展。羅斯福希望建立聯合國這一國際組織,能使未來維持和平。原本羅斯福計畫出席1945年4月25日在舊金山開幕的會議,以起草聯合國憲章。但是從1944年1月以來,他的健康就一直衰退,於1945年4月12日因大量腦溢血逝世,由杜魯門總統接掌政事。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