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道教三元與歲時習俗
道教興起草創於民間,相關齋醮的舉行與民間生活相結合。如:東漢張陵在巴蜀創五斗米道,其齋醮活動則有道民參與,形成禮儀規範及廚會制度,以供道民之齋戒。而廚會制度之後衍生為「五臘日齋戒」;認為五臘日建醮,宜祠獻先亡,生人可得福無量,進而以體現道教的天地人思想,作為道民集會建齋的日期。五斗米道還有「三會日」祭祀的習俗,即正元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下會,每道三會日,皆聚道眾於道壇,舉行齋會,上章言功。早期道教「八節齋」已將齋戒與歲時節令相結合,南朝劉宋道經《三洞奉道科》記載:「立春為建善齋,春分為延福齋,……立冬為遵善齋,冬至為廣善齋等。」這些歲時節日相互配合的齋法,南朝時曾經一度流行,後來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漸與神仙思想相結合。「三元齋會」乃指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等三個節日,依道教規定,舉行各種法會及祭祀儀式。 三元齋會,是道教傳承最久,影響最深的齋醮活動,源自五斗米道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南朝演變為「三元齋會」,唐代則被列為國家祭典。道教的三元節裡,分別祭祀著不同的神衹。「上元」主要祭祀道教的「天官」,藉由上元賜福的儀式舉行,預祝一年風調雨順、農事興旺;百姓亦會準備各種祭品,舉行建醮法會,祈求上元天官賜福,保佑闔家平安、人財興旺。然今日所見上元節(元宵)張燈的習俗,亦與道教信仰有關。道教信仰裡,中元象徵著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各宮觀須設普渡醮,祭拜陰間的餓鬼,藉由相關普渡活動,達到「解厄薦亡」的目的。道教認為下元日齋戒沐浴,靜慮澄心及朝真禮聖,可以消滅罪孽,進而達到延年益壽之效。然三元信仰演變至清代,各地區隨著區域差異及特色,形成為不同色彩的祭祀習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971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02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