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封禪---在位者政權合法化的宣示儀式
封禪是古代統治者祭祀天地的儀式,據《史記?封禪書》詳細著有歷代帝王先後舉行封禪之禮;隨著時代的演變,封禪的動機與意義轉化成統治者,除了向天地表示謝恩與負責外,尚有一重政治的意義,即公開宣示其政治權威的合法性,欲使人們承認其地位與權力,並對其盡服從的義務。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後,統治者對道教活動及宗教聚會情況,予以嚴格限制,但民間道教活動仍不斷發展。到隋唐時期,統治者大力倡導道教,並利用道教來確立政權的統治基礎;甚至皇帝的年號,也有根據道教經典者,如:隋文帝建元「開皇」,即是源自於《道經》。唐朝建國後,高祖李淵自稱是老子李聃的後裔,確立了官方崇尚道教的立場。太宗更尊老子為「聖祖」和「太上老君」,並下詔規定道士地位列於僧尼之上;高宗又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在各州縣設道觀奉祀。宋代道教在唐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成為道教史上的活躍時期。統治者藉由大力提倡道教,以固皇權、定民心及攝異邦。王朝初立期間,太祖曾召見道士蘇澄隱,賞賜甚厚。宋太宗亦好道,太平興國中兩次接見華山道士陳摶,待之甚厚。北宋皇帝之尊道教,以真宗及徽宗最盛。真宗時期因與契丹訂立了屈辱的澶淵之盟,但為了安定人心及穩定政權的合法地位,因而聽從王欽若等大臣的建議,封禪於泰山,欲藉以 「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 當時,朝野上流傳著「封禪當有天瑞,天瑞可以人力為之」(譯:要舉行封禪應該有神衹與上天的啟示方可舉行,但各種天瑞的產生,則可利用人為的方法製造產生)。於是以神道設教為理由,王欽若等大臣製造了「天書符瑞」、「天神下臨」等神跡,將傳統的天神崇拜與道教信仰相結合,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特殊的宮廷宗教。不久,亦聽從道士的說法,改元為「大中祥符」,以應上天眷佑宋徽宗則是利用所謂「神人合一」的道教思想,宣稱自己為神霄府的「神霄玉清王」,號「長生大帝君」,是上帝之長子;為解救人間苦難,故下凡為人君。他的寵妃劉氏亦是神霄府的「九華玉真安妃」,下凡佐輔他治理天下。 宋徽宗下令各地州縣設立道學,習以《黃帝內經》、《道德經》、《莊子》及《列子》等經書。並分別授予學成之後的道徒「官品爵位」及「級別名號」,並為道士設置相當於官吏品秩的道官、道職,給予道士相當的政治地位。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43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007.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