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跨領域數位課程-臺灣歷史與地理的文學創作縮圖
跨領域數位課程-臺灣歷史與地理的文學創作
王熙鈞、詹麗雯/臺中市南區和平國民小學
社會/語文領域 設
國小5-6年級
公民-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得獎者-朱清良:心存善念,把握當下縮圖
公民-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得獎者-朱清良:心存善念,把握當下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朱清良曾任職於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大醫學院,從事免疫學研究,卻在106年被診斷出罹患漸凍症(ALS)。面對病情的衝擊,他一度陷入身心低谷,但並未就此放棄。他積極參與病友協會,從病友、家屬與社工的互動中重新找回希望。他相信「心存善念,把握當下」,以正面態度面對生命挑戰,並在有限的體力內持續奉獻自己,分享所學回饋社會。朱清良的故事不只是面對病痛的勇氣,更展現人性光輝與無私精神。他讓我們看見:每個人都有價值與能力,無論身體處境如何。從他身上,我們學會尊重生命、接納差異,並真正理解共融社會的意涵。透過他的行動,我們被提醒,真正的尊嚴來自自我肯定與關懷他人。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DOC 微電影》橫山幸福茶/橫山數位機會中心(橫山 DOC)縮圖
DOC在地課程-《DOC 微電影》橫山幸福茶/橫山數位機會中心(橫山 DOC)
橫山數位機會中心/社團法人新竹縣戴姓二禮堂相魁公脈下宗族會
有著共同理想的在地農人,藉由親善土地,循古法找回記憶中的茶香,透過明基友達基金會的輔導,打造共有品牌「沙坑紅寶」,讓茶繼續生養人們,日日守護著家鄉,以「奉茶」的心意,讓感謝瀰漫,分享友善平台,祝福接下來的旅程一路飄香。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漁會正濱大樓縮圖
文化保存-漁會正濱大樓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漁會正濱大樓,舊稱水產館,建於1934年,位於基隆市正濱漁港旁,為日治時期推動北台灣漁業現代化的重要據點。大樓集結試驗、教育、行政與生活設施,並設有水產講習所,為殖民政府培育高級漁船船員的基地。戰後由基隆市漁會接管,長期作為漁業行政與服務中心。二戰時期曾被日本陸軍徵用,戰後則由國民政府接收,經歷了海軍、水試所、市民進駐等情況。1989年漁會遷出後建物閒置,歷經市民團體爭取,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5年漁會將其無償捐贈予市府。該建築為現代主義風格,結構實用、空間靈活,外牆以黃褐色磚面與洗石子裝飾,體現漁業意象。2021年修復完成,現轉型為文化休閒場域,延續其歷史價值與社區記憶。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生活達人通】 鋁罐燈籠風車製作縮圖
DOC在地課程-【生活達人通】 鋁罐燈籠風車製作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
108年臺南高雄輔導團與麻豆數位機會中心一起探詢地方達人。 在學員中發現了林志鵬在生活手藝的創作上一直都很用心且力求突破。 終於在這個暑假的末班車我們從採訪、錄影到影片生成, 讓大家在環保再製的學習上多了一項-「鋁罐風車」 來增添生活趣味!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傳統客家八音縮圖
DOC在地課程-傳統客家八音
新埤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新埤鄉建功社區發展協會
介紹客家八音、樂器、建功客家八音團。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縮圖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日治時期,臺中市為解決用水問題,自1913年起於城市北郊鑿井取水,建立自來水系統,並於1927年完工。同年,取水區設為水源地公園,結合運動場與歷史建築湧泉閣,成為著名景點。戰後水源地變為眷村聚落,並隨著體專、臺中一中與圖書館進駐,轉型為文教重鎮。1976年,文英館落成啟用,為全臺首座縣市文化中心,由文學家陳千武倡議,並由永豐餘創辦人何永捐資設立,命名以紀念文英基金會。文英館融合現代主義建築風格,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管理,開放展覽使用,成為藝文推廣重要據點。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形象影片(2020)縮圖
民國109年(2020)7⽉起⾄10⽉間新北黃金博物館藉由「水金九礦山採金之路遊程體驗暨行銷規劃」計畫,規劃⽔⾦九礦⼭採⾦之路之深度旅遊⾏程,透過黃金博物館人員與引路達⼈共同討論下,規劃出不同主題或難易度之⾄少6條具特⾊之散步路線,並設計⾄少6款散步地圖,以供來訪遊客使用。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北港進香》專書及《神工傳藝Beigang:雲林北港/傳統工藝職人》套書 重磅問世縮圖
「北港迓媽祖」活動於民國99年(2010)公告為國家重要民俗,另北港進香年也於民國106年(2017)公告為雲林縣定民俗,北港鎮內眾多陣頭及藝閣和進香文化為雲林縣北港地區重要的文化資財。有鑑於此,不僅針對北港地區及鄰近地區陣頭進行盤點及普查,並建構北港進香的保存維護計畫,更依前述調查結果出版專書。 「陣頭」一詞隨時代與社會文化變遷衍生不同的的涵義,本計畫所稱之「傳統陣頭」乃是以業餘、子弟、非商業性質特團形式經營。北港鎮傳統陣頭盤點結果,計有39團現今仍持續作,包含獅陣、龍陣、神將、童仔、北管、南管、西樂、開路鼓、哨角、彌勒團、真人藝閣等眾多團體,鄰近地區褒忠鄉、元長鄉、水林鄉、口湖鄉、四湖鄉則共有28團,綜觀來說,以獅陣數量最豐富,共16團。從本次普查作業發現,由於陣頭的性質與榮耀神明有關,因此其興盛與傳承跟信仰空間有無辦理民宿活動有關。本次調查最多陣頭傳承者,與每年辦理北港迓媽祖活動有密切關係,相反的,人口凋零、廟會活動不如從前頻繁的四湖、口湖地區,陣頭活動則較為式微。 北港朝天宮大約在乾隆年間就有廟宇前往進香的活動,根據已知最早文獻紀錄,即在道光10年(1830)此地區即已十分盛行進香活動,甚至成為臺灣媽祖分靈最多且最廣的媽祖廟。從歷史性、反映地方社會特色等可知北港進香富含高度文化資產價值,因此藉由本次調查研究進而規劃保存維護機制。北港朝天宮對於進香儀式和進香技術保存良好,其中「糊火缸」技術更僅可於白沙屯拱天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時見到。此外,進香文物和相關藝術創作也相當豐富,並且持續蒐集中。除了宮廟本身,地方團體(協會、文史工作者)也從文化、歷史、商業等角度,與北港朝天宮形成緊密的互動關係。由於進香的維持仰賴香客與進香團對進香中心的信任與信仰,因此如何提高進香客進香意願,增加進香客對進香文化的了解,將為進香習俗自發持續運作的關鍵,從學術研究、教育推廣、進香規劃的完善(住宿、交通、商圈),都有助於穩定北港朝天宮的進香能量。民國109年(2020)12月出版專書:《北港進香:往返臺灣人心靈原鄉的宗教旅程》、《神工傳藝:雲林北港/傳統工藝職人》。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方東美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方東美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方東美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的創始人之一,對台灣哲學發展影響深遠。生於1899年,方教授早年學習儒學,後赴美深造,專攻西方哲學,尤其對黑格爾的哲學有深入研究。歸國後,他致力於現代儒學的建構,並在台大教授哲學25年,桃李滿天下,包括政界與學界的領袖人物。方東美提倡將東西方哲學融會貫通,並強調人生哲學及智慧的實踐。 方東美教授的故居位於台北古嶺街,建於1929年,是當時教授專用的日式宿舍。這座寓所經過修復後,不僅保存了當時的建築風貌,也成為展示藝術及哲學思想的平台。方教授於1977年逝世,並在金門舉行簡單海葬。今天,方東美的思想仍然深刻影響著後世學者,並通過這座故居與人們共享他的人生哲學。
國小3-4年級
公民-【新住民在臺灣的故事】李O葳/郃O|加油吧!我們在台灣縮圖
來自上海的李O葳與來自越南的郃O,因共同主持新住民廣播節目而深入了解許多新住民在台灣生活的故事與心情。為了讓更多人看見這些真實又感人的歷程,她們決定親自拍攝紀錄片,邀請三位新住民姐妹分享她們在台灣努力生活與追夢的經驗。紀錄片由李O葳自編、自導、自演並自行剪輯完成,以溫柔真誠的敘述,呈現出平凡生活中蘊藏的堅韌與希望。這些故事不僅是個人生命的記錄,更傳遞出鼓舞人心的力量,鼓勵更多新住民勇敢追夢、發光發熱。她們希望透過紀錄片的分享,讓社會大眾更理解新住民的處境與付出,進而建立彼此的尊重與包容。這是一場由新住民自己發聲的文化行動,也是一段關於理解與共融的感動旅程。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布農傳統營建工作坊 建舊址石板屋模型 2017-11-27 Bunun TITV 原視族語新聞縮圖
「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暨佳心舊社地景修復試作計畫」委託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辦理,由人類學者、原住民族建築專家,以及花蓮縣卓溪鄉鄉公所、卓溪鄉布農族族人、佳心舊社後裔等成員共同協力,試圖重建位於現玉山國家公園管轄範圍內之佳心舊社家屋及其文化地景。本案預計先行辦理傳統營建技術傳習工作坊,培養族人關於布農族傳統家屋建構技法;同時搭配人類學田野方法,以文獻回顧、口述歷史訪談、實地踏查以及建置GIS地理資訊系統等研究方式,於傳習課程結束後實地進行舊社家屋修復工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縮圖
文化保存-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南鯤鯓廟是「南鯤鯓代天府」的俗稱,主祀李王、池王、吳王、朱王和范王等五府千歲,相傳祂們是300多年前乘坐王船來台的,後來經蚵寮漁民建寮奉祀。 迄今全台已有超過20000座分靈廟,這些分靈廟每到王爺誕辰,便紛紛籌組進香團前來進香謁祖,蔚為台地最為壯盛的王爺廟會,時見童乩與陣頭大會串,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令人嘆為觀止。 南鯤鯓廟一年有4個主要進香期,分別是(農曆):4月中下旬、6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再加上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底的「百足真人蜈蚣陣七星平安橋」以及每年農曆九月下旬本廟與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共同主辦的「鯤鯓王平安鹽祭」,可謂熱鬧非凡,具有民間宗教思想文化的特徵。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修復過程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修復過程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
佳心Istasipal家屋位在玉山國家公園境內,自卓溪鄉瓦拉米步道登山口入山,徒步走約5公里路程即可抵達,「佳心舊社Istasipal家屋修復工作」委由臺東大學執行,邀請參與過地景修復試作計畫培訓的族人一同參與,在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這棟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修復前的家屋遺跡,僅餘3面傾圮的石牆、屋內2個三石灶、室內葬及幾塊鋪在地上的大石板等遺構。 布農族石板屋由一組完整木結構、屋頂鋪設石板及四面疊石牆所構成,屋內備有小米倉、三石灶和隔間的臥房等,屋外前庭則會鋪設石板,屋後和兩側建置排水系統等,每個工項都有精細的建築技法和相應的複雜知識系統,此次計畫不只修復石板屋,也整理家屋周邊的2塊耕地及採用生態工法和布農族人的方式手作步道,逐步再現佳心舊部落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地景,並同步紀錄相應的儀式和祭儀,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除是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文化與建築工法的新起點,更是具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自計畫起始日至今已執行了31次家屋維護工作紀錄,執行日期從2021年9月13日直到2022年11月15日共有62週,因此要執行31次的維護管理。 維護重點主要為視察屋內人字木結構水漬檢查、隔間木構建築蟲腐蝕檢查、家屋周遭環境清理與營地設施檢查。由固定工班進行兩週一次的維護工作,包括巡查及紀錄、室內煙燻木購屋架以及環境整理。若遇天災或人為破壞情形,進行緊急處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稅稅補給站 納稅者權利保護篇縮圖
公民-稅稅補給站 納稅者權利保護篇
新竹縣政府稅務局/新竹縣政府稅務局
為保障納稅人權、維護基本生存權及實現公平課稅,臺灣自106年12月28日起施行納稅者權利保護法,並規範五大重點:基本生活費不課稅、落實正當法律程序、公平合理課稅、設置納稅者權利保護組織、強化納稅者救濟保障。各稅捐稽徵機關均設有納稅者權利保護官(納保官),負責協助民眾釐清稅務爭議、受理申訴及行政救濟諮詢。納保官需具備豐富的稅務、會計或法律專業背景及多年實務經驗。當納稅人對於稅收相關流程有疑慮,或是認為稅收金額有問題,都可以尋求消保官的幫助。
國小5-6年級
公民-愛的韌性與傳承─沈雅琪縮圖
公民-愛的韌性與傳承─沈雅琪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沈雅琪老師身兼特殊兒母親與教師的雙重身分,長期致力於推動融合教育。她親自陪伴孩子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並透過分享自身經歷,引發社會對特殊兒童與其家庭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她深信,每個孩子只要獲得適當的支持與機會,都有潛力茁壯成長。融合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應該共同承擔的使命。她的行動展現了教育現場的愛與堅韌,也提醒我們:用同理心接納差異、用行動創造機會,才能真正落實教育的包容與尊重。這段旅程不僅是家庭的奮鬥故事,更是一段溫柔而堅定的社會倡議,邀請我們共同關注與參與,照亮每一位特殊孩子通往希望的道路。
國小5-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