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延伸閱讀 05 亨利幼稚園的神父口述歷史縮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縮圖
文化保存-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起源於火山碧雲寺因「張丙事件」(1832)而遭燒燬,清道光24年(1844),「番社」(現今東山)庄民不忍觀音佛祖(正二媽)無處安祀,乃合議迎請下山供奉。此後,每年農曆12月23日必恭送佛祖上山,沿著古香路登山攻頂返回火山碧雲寺過年,此即「送駕」;俟元月10日子時,再舉行回駕大典,然後走過黑夜走過山林下山,沿途遶境並進行換香、換花、換轎的「三換儀式」,直至午後回到東山大街入廟並隨即進行市區遶境祈安。到了2月2日至10日再聯合崁頭山仙公廟孚佑帝君與南勢碧蓮寺清水祖師等神,進行為期9天的「十八重溪內」輪巡,一年「溪頭入,溪尾出」,一年「溪尾入,溪頭出」,採「扛轎移交」與「中界迎送」雙軌模式進行,因而連結8里近50個庄頭,形成十八重溪內信仰生命共同體。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後埤土豆履歷影片縮圖
DOC在地課程-後埤土豆履歷影片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教育部
發想緣起暨設計理念 後埤社區位於宜蘭壯圍鄉沿海地區,早期居民以種花生、番薯維生,隨著時間變遷年輕人多數至外地工作,而使得後埤社區許多沿海沙地閒置;經由壯圍數位機會中心指導,並結合後埤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加值服務,在後埤開心農場經營無毒種植、無化學肥料除草劑及友善耕作的花生之家,生長出帶著自然海鹽鹹香且有機的甜味花生,更藉以推廣在地食農教育。 後埤開心農場在播種及採收花生時,鄰近學校學童或外界團體皆會前來參與體驗,由地區耆老指導,透過社區營造與應用加值推廣,進行手工花生糖製作及文化傳承活動,讓參與者感受在地傳統技藝;明志科大資訊志工從旁協助進行採訪及拍攝,除了將文化數位化,更讓長者回味過去農村生活,且讓年輕一輩對在地文化有更深的瞭解,藉以傳承農事文化及經驗。 創作故事   花生,在一般人認知中,它通常帶著土黃色外殼,及橘紅色外衣,咬著香脆可口,可這些都是經過多道程序後的產物,有多少人知道它原是生長在沙土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花生剛出土時,其實是嬌嫰的黃色,且生食時甜味入喉,透過無毒農法,花生園更會生長許多看似雜草,但卻可食用的高營養價植物,這些若無親身參與花生種植過程,著實無法熟知箇中滋味。   為讓更多人瞭解花生之栽種方式、花生加值應用方式及傳遞後埤社區努力經營之友善耕作農法,集結各界團體體驗花生相關活動,及耆老傳承經驗之影音影像,促成「花生履歷」影片之誕生。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Little Mountain 兒少高風險家庭微電影 小山縮圖
公民-Little Mountain 兒少高風險家庭微電影 小山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小山》是一部由衛福部社家署推出的兒少高風險家庭宣導微電影,透過小男孩的視角,揭示家庭背後的隱藏問題。儘管家中表面看似和諧,實則父母失和、妹妹生病無人照顧,促使小男孩帶著妹妹離家出走,想成為她一生的小靠山。副署長祝健芳指出,高風險家庭常因經濟、婚姻、教養或醫療問題而陷入困境,特別是單親、寄親或重組家庭,一旦被通報,地方政府會啟動評估與協助機制。2023年統計顯示,高風險家庭已超過二萬二千戶。她強調,防止兒童受虐不能只靠政府,每個人都有責任主動關心周遭,發現異狀時可撥打113或使用「關懷E起來」平台通報。她呼籲:「你的雞婆,可能就是救命的關鍵。」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恆春鎮近百年老厝史話縮圖
DOC在地課程-恆春鎮近百年老厝史話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
介紹恆春鎮近百年老厝風華。
國小3-4年級
公民-溫室氣體減量縮圖
公民-溫室氣體減量
行政院/行政院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臺灣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精神,推動氣候變遷因應法與多項政策,朝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邁進。政府提出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四大轉型策略,並建立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透過碳定價、自願減量交易、溫室氣體盤查與清冊建置,逐步落實減碳行動。同時,推動環保標章、綠色交通與低碳永續家園,鼓勵全民從日常食衣住行實踐綠生活,提升公眾參與與環境意識。這些政策不僅展現政府的氣候治理能力,也連結全球人民力量,共同朝永續社會邁進。
國小5-6年級
歷史-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縮圖
歷史-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三層圳的上游,由白石陂、龍過脈陂、慈湖以及牛角湳陂等陂塘串聯而成,共同供應下游水源的灌溉,使得灌溉區域的稻田得以擴展。其中,白石陂與龍過脈陂更展現了獨特的塘涵水利技術,精準地調控著水量,映照著人類順應自然、與土地和諧共生的珍貴畫面。而新福圳其開鑿是由工程師們巧妙地利用天然地形,將遠在十多公里之外的水源,透過越域引水的概念,成功地將水流導引至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蓄存使用。新福圳正是這種因地制宜、永續利用水資源的經典範例。以歷史角度來看,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三層地區便已開鑿了牛角湳陂,其後龍過脈陂與慈湖相繼落成。到了日治時期的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白石陂也經歷了重修。而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興建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鷄籠中元祭縮圖
文化保存-鷄籠中元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基隆中元祭,起緣於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八月之漳泉械鬥,雙方死傷眾多;挑釁報仇將發生的時候,漳泉地方人士出面調解,再次械鬥之衝突終於平息;取代以字姓輪值主普,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以血緣代替地域觀念,以賽陣頭來代替打破頭的陋習;達成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行之百年歷史悠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萬金泡湯嚐鮮行縮圖
地理-萬金泡湯嚐鮮行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在北海岸的萬里、金山地區,早期由於交通不便,當地漁民常沿著魚路古道,挑擔將漁獲步行送至台北販售,因此此道被稱為「給魚走的路」。這條古道承載著先民的辛勞與智慧。當地港口如金山水尾舊港,因地理條件優越,曾有過繁榮的漁業時光。今日仍可見延繩釣作業、蹦火漁船等傳統漁法技術,展現當地漁業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水尾的戰備坑道現今開放申請參觀,轉型為觀光資源。這些地景與文化資產讓人們更加認識北海岸漁業的發展與轉變。辛苦工作之餘,當地居民也習慣泡溫泉、吃海鮮作為身心慰勞,展現生活與自然共處的智慧與節奏。這段旅程不只是體驗風景,更是一次對海洋文化與歷史的深刻理解。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牽罟記錄片縮圖
DOC在地課程-牽罟記錄片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在2016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行動計畫中,以「海洋的孩子,重生的牽罟」獲得楷模獎,同時感謝蘇澳鎮港邊社區,捐贈牽罟漁船及罟網給社區,讓我們在文化的傳承上更加順利,我們開始展開一連串修船及補魚網技術傳承, 在今年也結合宜蘭縣政府辦理宜蘭成年禮,讓滿18歲在地學子走入後埤體驗牽罟文化,為了讓牽罟並非一次性活動,我們希望結合現代科技,讓牽罟文化能夠一代傳一代的繼續傳承下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泰雅音樂創作營》想念媽媽 ─ 楊桂花縮圖
DOC在地課程-《泰雅音樂創作營》想念媽媽 ─ 楊桂花
竹苗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以其在馬武督的生活出發,創作歌曲並分享特色文化。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楓港調民謠快閃縮圖
DOC在地課程-楓港調民謠快閃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
楓港社區民謠隊為配合屏東縣政府103年度恆春民謠節活動之啟動,於103年10月18日上午與楓港國小4位小朋友,共同在楓港菜市場蔡英文主席古厝前,演出一場楓港調快閃創新活動。一些不知情之鄉親剛開始時,臉上現出一種驚訝之表情,隨著優美歌聲、琴聲瀰漫著整個菜市場,鄉親們也開始附合著唱,更有的跟著音樂節拍跳起舞來。楓港社區對楓港民謠之推廣,又向前邁開一大步。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跨領域數位課程-歷史的審判-慈禧太后縮圖
跨領域數位課程-歷史的審判-慈禧太后
王姿婷、吳羿臻/新北市立鷺江國民中學
社會領域/歷史 藝術領域/表藝
國中7-9年級
地理-如何化危機為轉機,重返太魯閣自然懷抱縮圖
地理-如何化危機為轉機,重返太魯閣自然懷抱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太魯閣峽谷為台灣地理奇觀,地處歐亞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因地殼快速抬升與立霧溪急速下切,形成峽谷、斷崖與深谷等壯麗地貌。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本區雨量豐沛,地質脆弱,頻繁出現地震、崩塌與落石災害,形成高風險的自然環境。0403花蓮地震後,旅遊安全受到關注。專家建議以生態防減災方式降低災害風險,強化對邊坡敏感區的管理與監測,並透過規劃安全路線與分區引導遊憩活動,減少人為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干擾。太魯閣的地理條件展現了自然力量與地景演化的動態過程,也提供人地關係研究與永續旅遊規劃的實例,未來須在風險意識下建立與自然共處的調適模式。
國小3-4年級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颱風】之二_颱風對臺灣的影響縮圖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颱風】之二_颱風對臺灣的影響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臺灣每年平均會有三至四個颱風登陸,是全球受颱風影響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每當颱風來襲,常伴隨強風與豪雨,可能引發土石流、淹水、農作損失、交通中斷等災情,對民眾生活與產業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因此是臺灣最主要的天氣災害之一。然而,颱風帶來的大量降雨,也是補充水庫與灌溉用水的重要來源,對臺灣水資源的穩定與農業發展具有關鍵角色。這種帶有正反兩面影響的自然現象,提醒我們不能只看到其破壞力,也要學會評估其潛在效益。透過氣象專家的分析與預測,我們可以更準確掌握颱風動態、提前進行防災準備,減少災害衝擊。認識颱風的成因與影響,是我們學習與自然共處、提高防災能力的重要一步。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時間旅人(精華短版)|基隆要塞司令官邸修復再利用工程紀錄片縮圖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為日式木結構建築,典型之日式宿舍空間融合洋式風格內裝為其主要特徵。在建物格局上,除後期因使用需求增建了部分的生活設施,如東側之廁所、廚房,以及部分雨棚外,整體建築仍完整保存了傳統日式宿舍之風貌。最大的特色是擁有完整的雨淋板牆面,並保留日式屋舍中最具傳統風貌的壁龕、押入(日式壁櫃)、天袋(壁上小抽屜)等設備,押入上方的活動夾板,尚可通往屋頂的構架空間,保留了原始屋頂維修的通道動線。布基礎高80公分,較一般日式建築45公分高達2倍之多。 修復前,前院與後側院的原有磚砌牆呈現全倒、半倒、傾斜,前院大門佚失,門柱部分完整留存,部分斷裂,整體樣貌大致維持原貌,但破損情況嚴重。附屬建物屬後期新建,倒塌嚴重,植栽根系破壞嚴重。修復工序分為「假設」、「拆除」、「基礎與木作」、「屋面瓦作」、「地坪」、「牆面」、「油漆」、「駁坎修復」、「除苔滅菌清洗防護」、「蟲蟻防治」與「消防設備」等部分進行。由於現況損毀嚴重,將以現場殘跡及老照片進行形貌仿作復原。並參考傳統日式建築工法,進行細部處理,無法考證部分,則以現代材料工法進行區別。 其中基礎與木作工程包括從基礎磚束檢修與施作過程,到有關木作材料之項目從床組(土台、大引、根太)、軸組(獨立木柱、敷居、鴨居)、 屋架(軒桁、陸樑、小屋組)、屋面(棰木、野地板)、外牆(雨淋板、凸窗、雨庇)進行加工組立。屋面瓦作主要以還原燒文化瓦修復,下方以透氣防水毯作為防水層,搭配簷口局部銅瓦作為收邊樣式,另外端部鈁飾依照流水家徽進行仿製與安裝。牆體設計包含木柱新作、木摺漆喰壁新作、雨淋板新作、羽目板及幅木新作。地坪工程則主要為磨石子地坪檢修、磁磚地坪檢修。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09年(2020)完成,並於完工後開放民眾參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