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再造歷史現場-【漁會正濱大樓】—「歷史建築漁會正濱大樓修復再利用工程紀錄片」預告縮圖
建物結構於修復前狀況尚可,但因長期漏水,造成許多區域出現鋼筋鏽蝕、保護層脫落的狀況。其中又以二樓頂板及一樓柱體最為嚴重,不僅結構主筋局部膨脹、外露,部份箍筋亦已鏽蝕斷裂,許多柱體表面的粉刷層均出現垂直向之長條裂縫,樓板底面粉刷層也有大面空鼓與局部崩落之情形。外部構造部分,壁面磚受長年日照、海風及雨水侵蝕,背側黏結層局部受損,出現多處空鼓,面磚脫落的範圍也日趨擴大,尤以開口部周邊區域最為明顯。外牆、雨庇、屋簷、煙囪及天溝等區域,則有大面的不當植生附著,且部分植生根莖粗壯,對結構有所威脅。 外部門窗方面,有部分原有木窗整扇拆除改為鋁窗,或以紅磚將開口不完全封實之情況,部分外部門窗雖然原有樣貌保存完好,但木作構件因蟲蟻蛀蝕或木材腐朽,嚴重損壞無法使用。建物北面及西面,則有數座外部門窗於民國102年(2013)火災時遭到破壞,暫時使用角材及塑膠瓦楞板進行封閉。有別於室外窗狀況,室內門窗的原貌保存狀況甚佳,現有木製門窗多為創建時所設。雖然其木作門窗及門扇多有損壞、遭白蟻蛀蝕或局部改修,但整體留存之門窗式樣相當多元,原有構法也完整可辨,少有整扇佚失或更為近代鋁門窗之狀況,有利於修復工作之推展。 修復工程以「保存完好之空間與構造形式,恢復其原貌」為原則,包含:假設工程、拆除及解體、結構及補強、地坪整修、壁體整修、屋頂整修、門窗工程、裝修工程、廁所工程、機電工程等主要項目。以原有材料及工法進行構造本體之修復,並整合現代技術及原材料處理結構弱點之補強。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10年(2021)4月竣工。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工藝師系列-染織工藝:林淑莉縮圖
傳統技藝-工藝師系列-染織工藝:林淑莉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
透過工藝師的生命故事與心境歷程後,每位工藝師專注投入所一筆一畫、一針一線所勾勒的功夫,是他們用一輩子的專注為此所留下對於傳統知識的執著,以及那些作品所乘載的歷史記憶。台灣最美的風景之一,就是我們的「人」,在台灣的每個地方、每個角落。 染織工藝──林淑莉 台灣染織工藝家,從傳統融合現代,推廣原住民編織文化。因參與了南庄祭典,在24歲嫁作泰雅族媳婦,將原生植物做為染料,設計泰雅風格的織品,成立「石壁染織工藝園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禮籃縮圖
傳統技藝-禮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竹編禮籃,由為提把底座、上蓋、中盒三的部件組成,上蓋頂部中央編織有連續亞字紋,側面以斜紋編法編成,並有深淺不同顏色的竹片形成裝飾。手把則是此禮籃最為講究之處,側面以三片竹片組成,以淺浮雕刻有花草紋飾,上下兩端以金屬片與釘子接合,下端為三個花瓣狀金屬片,上端則為金色磬形金屬片,中間則鏤空刻有金錢紋。底座作法則與中盒相似,以深淺不同顏色的竹片斜紋編法編成。整體而言造型穩重,裝飾豐富。 禮籃又稱謝籃,是傳統社會重要的承裝容器,多用以容納食物、供品等,並多做有手把方便提取,大型者甚至需裝設扁擔、棍子,方便抬起移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跨文化漢學中心展間佈置縮圖
文開書院漢學中心常設展包含3個部分,首先「文開知識櫃」融入「一古一今,對話於歷史之中」將漢學相關、文開書院小知識、名人作家錄等等的內容,製作成翻牌樣式的互動體驗,除了在互動之餘,也更加了解文開書院、漢學以及彰化文人。其次為「彰化文人旗」,以漢學為題,由書院作為發想,意象為「文學與社會的距離」。展廳結合江蘇「東林書院」的門前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為主題,選出了彰化地區不僅在文壇上享有盛名之外,在當時的社會運動中以筆為刀,為民嘶吼的文人,並節錄每個人對於當時台灣現況所闡述的文句,放在旗幟上,也代表著四位文人對於社會的期望,並點出詩人在創作以外的社會責任。第三為「靜心茶室」,以漢學為題,由書院作為發想,將以前文人的生活方式體現在書院當中。正對茶席時,以背後張載所書的〈橫渠四句〉作為背景,同時表示著跨文化漢學中心對於施仁豪教授發揚漢學以及結合跨文化的期許與呼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中興紙廠百年風華》放映預告片縮圖
透過「中興紙廠.宜蘭自造─紀錄片拍攝委託案」,以地方調查、口述歷史採訪方式,探查紙廠員工、鄰近居民及產業發展個事件相關人物所得的相關資料,進行紀實紀錄片拍攝,將宜蘭中興紙廠的紙廠歷史、造紙產業、人物口述內容等一一記錄,並以影像方式呈現予大眾,提供大眾了解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風華過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農家樂-滿足縮圖
傳統技藝-農家樂-滿足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臺灣皮雕大師葉發原的作品「農家樂」之滿足,「農家樂」透過高超的皮革立體雕塑技法,將臺灣早期農民樸實和樂的生活,諸如頭戴斗笠、簑衣防雨、挑扁擔及拿鋤頭等等常見情景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葉發原的作品多結合皮雕與皮塑技法,並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材,透過靜態的牛皮,彰顯出作品渾然有勁的生命力。作品風貌充滿農村閒情、田園之趣以及鄉土眷戀,呈現對臺灣土地的關愛,兼具藝術與人文特質。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麻豆DOC~說說十二婆姐故事縮圖
DOC在地課程-麻豆DOC~說說十二婆姐故事
臺南市麻豆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麻豆區培文國小
學員透過課程,學會如何使用手機拍攝比較有質感的照片 十二婆姐著裝完畢,請老師指導,要怎麼把婆姐拍得美美的哦~ 各位學員們,合照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量器縮圖
傳統技藝-量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木製量器,器身以木板拼接製成,整體呈現鼓腹桶狀,器口、器足有金屬加固,器身刻有「協成正號」、「宣統弍年荔月吉置」、「成春為記」、「嶺」等字。通體皆無裝飾,為著重實用之器,但器口、器足處之金屬多有繡蝕痕跡,器身塗漆多有斑駁脫落,露出原木裡層。量器是做為商販度量衡標準之用,除官府外,商郊、商號亦會製作自己的標準量器,以供交易使用。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縮圖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一組八片木製屏風中的一件,主題為「六國合縱」。雖然合縱結果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畫中六國人物並非敗亡之樣,而是表情和樂穿著喜慶,此幅作品或有團結一心、和平長存之意。整體來看,此組屏風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吉祥圖案,中段以三到五塊彩繪玻璃飾之。這些彩繪玻璃主題配置井然有序,中央六片彩繪將戰國時期楚、趙、魏、韓、燕、齊六國人物分配其中,較小的作品則有八仙人物、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下端並繪有山水景色。畫作筆法純熟細膩,賦色鮮豔亮麗,為傳統民間工藝極佳之作。此單件作品除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外,中段為三片彩繪玻璃的組合。其中上下兩端面積較小,內容分別為八仙中的呂洞賓(手持八寶中的拂塵)及山水風景畫。而中間最大面積的玻璃畫為戰國時期六國合縱中的楚、魏兩國官將及隨從。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花檯1縮圖
傳統技藝-花檯1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藏品為梢楠木花檯組其中一只,花檯又稱花几,主要是古代廳堂中的裝飾家具,主要用來置放花盆或花瓶,以增添空間的美感。梢楠木,又稱臺灣翠柏,是臺灣重要的針葉樹之一,木料紋理通直,材質細密,是建築與工藝的上等材料。本件作品造型簡單,主要的裝飾設計在正面檯腳的內側,以鏤空簡化夔龍紋為主體,形成ㄇ字形的雕刻,在上方兩個轉角處則有雲狀紋,中間則雕有靈芝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書生籃縮圖
傳統技藝-書生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竹編書生籃,由提把底座、上蓋、上盒、下蓋、湯匙共5件組成,透過以木骨竹編方式製作而成,以木片為框架,籃面、蓋面則以竹編製成,籃體木片上可見釘子接合痕跡。通體少裝飾,只有在提把上可見裝飾作法,提把側邊由三竹片拼接而成,底部與中間接各有三個花朵狀金屬片,頂部則為鏤空蝙蝠狀金屬片。 書生籃又稱為童生籃,是古代科舉社會學子在上學或應試之時,用以承裝文房四寶、書本用具之用,故得其名。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農家樂-夏耘縮圖
傳統技藝-農家樂-夏耘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臺灣皮雕大師葉發原的作品「農家樂」之夏耘,「農家樂」透過高超的皮革立體雕塑技法,將臺灣早期農民樸實和樂的生活,諸如頭戴斗笠、簑衣防雨、挑扁擔及拿鋤頭等等常見情景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葉發原的作品多結合皮雕與皮塑技法,並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材,透過靜態的牛皮,彰顯出作品渾然有勁的生命力。作品風貌充滿農村閒情、田園之趣以及鄉土眷戀,呈現對臺灣土地的關愛,兼具藝術與人文特質。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縮圖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一組八片木製屏風中的一件,主題為「六國合縱」。雖然合縱結果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畫中六國人物並非敗亡之樣,而是表情和樂穿著喜慶,此幅作品或有團結一心、和平長存之意。整體來看,此組屏風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吉祥圖案,中段以三到五塊彩繪玻璃飾之。這些彩繪玻璃主題配置井然有序,中央六片彩繪將戰國時期楚、趙、魏、韓、燕、齊六國人物分配其中,較小的作品則有八仙人物、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下端並繪有山水景色。畫作筆法純熟細膩,賦色鮮豔亮麗,為傳統民間工藝極佳之作。此單件作品除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外,中段為三片彩繪玻璃的組合。其中上下兩端面積較小,內容分別為八仙中的漢鐘離(手持八寶中的蒲扇)及山水風景畫。而中間最大面積的玻璃畫為四個衣著華麗的人物,似有慶賀之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考生籃擔縮圖
傳統技藝-考生籃擔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三件一組的考生籃擔,由兩個考籃與一個扁擔組成。考生籃是以竹骨竹編方式製作,以竹片為框架,籃面、蓋面則都以竹篾編成,籃體竹片上可見釘子接合痕跡。在上蓋與籃體間有鎖頭,在籃體底部有金屬環與孔洞,用以穿綁繩子,固定籃體,並方便肩擔。扁擔兩端窄中間寬,兩端有突起之鈕,鈕中有孔,亦是方便穿綁繩子之用。這類考生籃,又稱為書生籃、童生籃,是古代科舉社會學子在上學或應試之時,用以承裝文房四寶、書本用具之用,故得其名。小者可用手提,大者則可用肩挑。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北投中心新村縮圖
文化保存-北投中心新村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北投中心新村為國防部指定保存的13處眷村之一,也是臺北市少數完整保留的眷村,更是全臺唯一的溫泉軍醫眷村。村內眷舍與衛戍醫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相連,為國軍的精神專科醫院,眷村居民皆為醫院員工的眷屬,是融合北投特有的歷史、溫泉文化和生活記憶的保存區。中心新村於2011年登錄為聚落建築群,經臺北市政府與國防部合作修復,部分展示區現已開放參觀。這裡擁有全臺唯一的眷村溫泉公共浴室,保存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類型,見證北投地區的發展變遷。透過聚落保溫計畫,中心新村推動展演與教育活動,活化在地文化,延續北投多元豐富的社區故事。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萬春宮與藍廷珍縮圖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萬春宮與藍廷珍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藍廷珍,清代名將,1721年奉命平定朱一貴事件,出征前恭請媽祖聖像隨軍來臺,成功平亂後奉祀於臺南大天后宮。1723年,他將媽祖迎至大墩街(臺中市),創建藍興宮,成為地方信仰中心,後發展為萬春宮。藍廷珍同時與張嗣徽拓墾貓霧拺地區,建立藍張興莊。萬春宮歷經乾隆、嘉慶年間整修擴建,成為臺中最具規模的媽祖廟之一。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而遭拆除,僅存小廟空間,媽祖被暱稱為店頭媽。1917年主辦七媽會振興地方,成為地方宗教與商業盛事。二戰後由地方士紳發起重建,至1975年大致完成。今日萬春宮仍保存多項歷史文物,見證臺中信仰與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
國小3-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