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DOC在地課程-枋山故事電子書-楓港縮圖
DOC在地課程-枋山故事電子書-楓港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
雖然木炭產業已慢慢的沒落,但深深覺得到木炭產業長久以來,伴隨著上一輩胼手胝足的辛酸過程,及生活上的種種,如生火、做飯、取暖、除臭、水質過濾、燒烤生意等等,皆是長輩們生活的智慧與不可磨滅的記憶。楓港地區年輕時在山上筏木燒木炭之工匠,如今幾乎都已經邁入80歲大關,很多長者亦隨著無情的歲月慢慢凋零。如不將此打造木炭窯之技術加以傳承,將面臨失傳。這是社區莫大之損失,年輕之下一代將再也看不到木炭窯。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注入精神的「小異」刀具 造就木雕大不同縮圖
刀具,可以讓你看見一位木雕師傅的師徒情誼、精神的養成、還有學習階段的呈現。 每一把鋼質長柄後接續的造型,或有平口、或有彎口、或是尖刀、或是尾端如勾的「翹匙」。平口刀具的寬度差別;彎口刀具是鋼面在外的「外鋼」或鋼面在內的「內鋼」,彎度是二分之一圓或四分之一圓;尖刀的斜面是單面斜或雙面斜、往左斜或往右斜;翹匙勾起的角度、寬度又為何。每一把刀具,都彷若木雕師身體的延伸,隨之修藝。每一把刀具,能說的故事也不只技藝,就如同師承人間國寶施鎮洋老師的七年級木雕師羅又睿所言:「刀具,可以讓你看見一位木雕師傅的師徒情誼、精神的養成、還有學習階段的呈現。」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劇場服裝設計師 蔡毓芬 纖纖巧手織華錦縮圖
蔡毓芬的工作室裡,充滿了一堆奇特物件,尤其是一件長了六隻手掌的紅色羽毛披肩和色彩繽紛、背部像穿山甲,又像刺蝟布滿彩色長刺的衣服,特別引人注目,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彩色長刺竟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塑膠束線帶。 這些都是故事工廠2021年3月即將登場的新劇《妖怪臺灣》音樂劇的戲服。劇中蛇郎君、婆娑鳥、老猴魅、滾地魔等各種妖怪的造型一個比一個鮮豔勁爆,對於有過300齣劇場表演服裝設計經驗的蔡毓芬來說,是最搞怪、最誇張、最新鮮的一次。同時,她也正在為因疫情延期演出的臺灣戲曲中心旗艦製作《雨中戲臺》做戲服整理。這兩齣戲都是近百套的大製作,不但風格迥異,《雨中戲臺》更融合傳統歌仔戲、胡撇仔戲、現代劇等元素,是蔡毓芬從事劇場服裝設計30多年來,跨領域多元設計的一次重大挑戰。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木都+1縮圖
文化保存-木都+1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道開通,催生了嘉義木都50年的風光歲月,嘉義製材所在日治時期,就擁有東亞第一大製材所的盛名,嘉義堪稱是臺灣的木都,而木都嘉義也因而保留了豐富的木業資產與深刻的城市記憶,北門驛這個車站是從阿里山把這些檜木運送下來很重要的一個站別,早期在北門驛這邊是一個很熱鬧區域,現在的林森路兩旁早期大約有兩三百間的民間製材工廠,整個因為阿里山林業的關係而改變。嘉義街的樣貌改變了、建築與產業改變了,嘉義市透過這些木業木材的關係而發展,是嘉義很重要的特色。 當地還有一個舊監獄於1919完成的,是國內目前唯一僅存的日治時期矯正機關,當中的房舍、屋頂、桁架全都是檜木製成的。 林業的歷史文化遺留很多東西,像是製材的匠師師傅、技術,對於木材的回憶都還在。這一代的人對這都市還有連結,下一代對嘉義會保有何等想法?近年來嘉義市的舊屋力計畫保留不少木建築,有影響到市民的觀點,也許有人會思考為何要保存許多木造房屋,也間接引導民眾思考嘉義市要有什麼樣的特色。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俯 昭和摩登誕生的海景宅邸縮圖
文化保存-俯 昭和摩登誕生的海景宅邸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
在1931年,基隆流水交通社社長流水伊助建造了一座融合和洋折衷風格的高級自用住宅,規模與設計與當時基隆伊班公有日式宿舍截然不同。該住宅位於基隆要塞附近,1945年戰後,國民政府接管該建築,將其改為基隆要塞司令官邸,並由多位司令家族先後居住。1957年,司令部裁撤後,該官邸繼續作為軍事用途,直至1998年軍方遷出。隨著歲月流逝,該建築經歷了七十年的風雨,並在1998年後進行了翻修。翻修過程中,建築師發現建築物整體結構受到許多損壞,需依賴大量史料(如照片)及口述歷史資料,來深入了解建築細節及其歷史背景。通過這些資料的綜合分析,嘗試還原了原有空間的使用模式,來進行修復工作。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陳子福手繪電影海報再現江湖 臺北故事館溫舊夢縮圖
1949年踏入電影界工作,陳子福繪師生涯創作了超過5000幅海報畫作,類型涵蓋台語片、瓊瑤文藝片、古裝黃梅調、武俠片以及好萊塢電影等,見證了國片發展史。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錫工藝(陳萬能)縮圖
文化保存-錫工藝(陳萬能)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臺灣錫工藝的發展自清乾隆時期,鹿港因是對外通商的海口之一,而成為早期錫匠聚集與錫器發展的區域,臺語俗諺:「入門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賽」,所謂「花瓶五賽」,包括香爐與成雙成對的花瓶、燭臺,共五件錫製品;意即從每戶人家的大廳,可看出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此外,錫藝具有「賜福」、「賜予」意涵,在民間廣受大眾歡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當工藝帶動城市風情 慕尼黑國際工藝大展縮圖
慕尼黑工藝大展創辦於1949年,至今已70年,堪稱為最具歷史性的國際性專業工藝展會,更是全球工藝界交流的年度盛事。德國總予人精準、尖端製造的冷調工業形象,從這場展會中不難看出德國人所定義的工藝類別,舉凡建築、裝修與翻新、廚具及烘焙設備、能源、科技、居家及園藝等,工藝根植於生活的信念不言可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王船工藝見傳承縮圖
傳統技藝-王船工藝見傳承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
過去每逢瘟疫流行,人們認為是瘟神散播這些疫癘,於是舉辦王醮,用船送走災殃。完成於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王禮主修、陳文達編纂的《臺灣縣志》記載:「臺尚王醮,三年一舉,取送瘟之義也。附郭鄉村皆然,境內之人鳩金造舟,設瘟王三座,紙為之。延道士設醮酒畢,將瘟王置船上,凡百食物、器用、財寶,無一不具。十餘年以前,船皆木製造,風篷、桅、舵畢備。醮畢,送至大海,然後駕小船回來。近年易木以竹,用紙製成,物用皆同,醮畢,抬至水涯焚焉。」記載康熙時期臺灣王醮已頗盛大,船為木製,後來王船的材質改為竹紮紙糊,其他物用也改以紙造擬真,最後船隻擡至水邊焚化,送走了瘟神疫鬼。到現代木船多用在大區域、大型王醮,範圍小的鄉里聚落,多數用紙糊船。二十世紀後期王醮越舉辦越大型,王船越多樣化,糊紙與木製紛起並陳,各放異彩。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部落帶來祝福的人~排灣族靈媒~縮圖
DOC在地課程-部落帶來祝福的人~排灣族靈媒~
牡丹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立牡丹國中
學校位在牡丹鄉石門部落,雖然學生居住在部落,卻少有機會認識族群的靈媒文化,為了讓學生學習相關傳統,特別拍攝這支影片,配合靈媒課程播放,希望藉此讓學校師生初步了解靈媒文化,傳承部落傳統文化,進而透過學生傳播,讓更多人重視原住民族群的文化。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雙溪小旅行//來去找茶縮圖
DOC在地課程-雙溪小旅行//來去找茶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教育部
雙溪有機合作社的農友所舉辦的食農體驗活動,體驗教育除了活動參與的志工有所收穫與學習以外,也希望能用影像記錄的方式,將體驗活動更多元的宣傳出去,吸引更多人來實際參與食農體驗。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巧手的魔法板 老繡莊的繡架縮圖
對刺繡師傅而言,被針刺是家常便飯,四方繡架是他們的戰場,閃著光澤的針與五顏六色的線在他們的手中舞著,手起針落,沉著迅速。在繡架前運籌帷幄了大半輩子,為的也只是與歲月洪流抗衡,將美留下,將藝傳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北埔新姜天水堂縮圖
文化保存-北埔新姜天水堂
公共電視/公共電視
北埔天水堂充滿著故事與在地發展有緊密的連結,順著石板路往前來到老宅的大門前抬頭看到很有歷史感的牌匾透露主人家的家族在落腳北埔前超過幾百年的遷徙。客家人注重堂號,會將祖先的發源地流傳下來,在建築老宅可見堂號,在這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格局,客家人稱雙堂屋,柱子以石頭為主要材質,柱子底部的南瓜造型也是客家風,南瓜也是金瓜,亦為多金,南瓜也多子多孫多福氣,在新竹一代多見如此的設計,這是傳統客家民居。姜家老宅提出文化資產保存,也被列為暫定古蹟,四合院的雙堂屋全台已經不超過十棟。北埔鄉姜家的老建物,一間間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也訴說姜家與北埔開墾發展的珍貴歷史,成為在地重要的觀光資源。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神明衣(大)縮圖
傳統技藝-神明衣(大)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臺灣傳統刺繡神明衣。衣飾前方繡有一對金黃色劍帶,上面以黑色油性簽字筆書寫文字,左側為「歲次民國癸丑年端月置」,右側為「溪底寮庄弟子吳永長」,推測可能為臺南市北門區溪底寮庄吳府千歲的神明衣。本件刺繡神明衣,採用硬挺的織錦做布底,繡地為朱紅地,下擺為藏青地,並以簡單的龍形、花朵和同心圓三種元素組成。神明衣後側以雙龍為裝飾紋樣主體,龍頭疊在龍身之上朝向左右兩肩上方。龍頭及龍身以跳紗及高繡技法呈現立體感,在龍身圖案底布先以手工鋪上偏細棉花,加以塑形,再以「六條蔥」繡法繡上六條金色蔥線來包覆,間雜綠蔥,呈現立體感及彎曲度。龍的四肢則以金蔥平面刺繡呈現。龍嘴以雙黑線呈現,外側運用高繡從高漸低依序繡以橘線呈現立體感。龍眼則繡上黑色圓珠更顯立體感。龍身下方的同心圓紋為綠地二條金蔥線。開襟二側、龍身之間、上方空白處以高繡技法繡有金蔥圓錐體,另加縫以金銀蔥線盤金繡螺旋蚊吊飾、半圓形的銅鈴及紅線球,偶點綴綠色亮片。衣服下襬長條為藏青地,以平面刺繡為主,構圖主體主體為花朵及枝葉紋飾。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古物藏智慧 吳建緯的溫柔與慈悲縮圖
吳建緯使用古物的方式就像他看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他喜歡打破中西、新舊的界線,讓新與舊彼此對話,融合成另一種風格,「誰說傳統一定只能存在過去,或一定要遵循著舊的模式,當代可以有新的眼光去看待傳統,況且傳統是相對的,現在我們覺得的傳統,卻可能是當時的創新,因此我總覺得保存傳統的態度應是延續,而不是一昧複製。」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花檯1縮圖
傳統技藝-花檯1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藏品為梢楠木花檯組其中一只,花檯又稱花几,主要是古代廳堂中的裝飾家具,主要用來置放花盆或花瓶,以增添空間的美感。梢楠木,又稱臺灣翠柏,是臺灣重要的針葉樹之一,木料紋理通直,材質細密,是建築與工藝的上等材料。本件作品造型簡單,主要的裝飾設計在正面檯腳的內側,以鏤空簡化夔龍紋為主體,形成ㄇ字形的雕刻,在上方兩個轉角處則有雲狀紋,中間則雕有靈芝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