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傳統技藝-重返歷史 扛茨走溪流縮圖
傳統技藝-重返歷史 扛茨走溪流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台南安南區和台港的歷史、文化、以及當地居民面對自然災害的經歷。它通過回憶大水災和歷史建築的重建,表達了當地居民對自己文化的珍視和對歷史的保存。許多村莊曾因為水災而被沖毀,居民曾在大風大雨中搬遷,經歷了艱難的生存環境。尤其提到的「竹籠房子」是當地的傳統建築形式,象徵著這片土地的歷史和人民的堅韌。 當地的文化和傳統,強調了透過文物館等方式,讓年輕一代認識和傳承這些過去的歷史和生活方式。儘管現代科技進步,但居民仍保留對歷史的重視,希望能將這些文化遺產保存並讓後代了解過去的艱難歲月,從而更珍惜當前的生活。
國小3-5年級
文化保存-彰化市農業倉庫縮圖
文化保存-彰化市農業倉庫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彰化農業倉庫建於大正14年(1925年),為日治時期殖民政府推動稻米政策的重要基礎設施。因臺灣本地的在來米不符日本人口味,總督府自明治末期即著手改良稻種,由農業專家磯永吉成功培育出臺中65號,後定名為蓬萊米。此新品種稻米深受歡迎,並成為繼糖業後的重要殖產資源。因稻米產量劇增,原有臺中倉庫已難負荷,遂於彰化及員林增建大型農業倉庫以儲運稻穀,彰化倉庫年儲量高達六萬袋,規模宏大,堪稱中部米倉代表。該倉庫由彰化振業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經營,戰後由彰化市農會接管,延續使用至今。其見證臺灣殖民經濟政策下的農業變遷與地方發展,於民國105年(2016年)被指定為彰化縣定古蹟。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柴燒泥編塑縮圖
傳統技藝-柴燒泥編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柴燒製陶為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自史前時期即有以火燒製泥土而成陶器的技術。其核心精神在於結合自然素材與手工技藝,並運用火候控制來創造陶藝。柴燒泥編工藝是以傳統泥條成型技法為基礎,將陶土搓揉為泥條後進行編織、疊合與穩固接合,形成特定造型,再以傳統柴燒技術高溫入窯燒製而成。柴燒的最大特色在於燒窯過程中,木柴燃燒產生的灰燼自然落在陶器表面,經高溫熔融後形成自然落灰釉,並伴隨火焰痕跡、燻燒斑點、色澤流動等不可預測的紋理變化。這些變化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張力與溫潤質感,是電窯、瓦斯窯所無法模仿的自然工藝之美。成品可見光滑與粗糙並存的觸感,其色澤渾厚溫潤,蘊含歲月之感,兼具實用與審美功能。柴燒泥編器物多用於香爐、茶具、花瓶等生活器皿。目前台灣柴燒窯場已屬稀有,柴燒泥編技藝更因耗時費工、技術門檻高而漸趨少見。
國小5-6年級
地理-海港大城市 發掘新高雄縮圖
地理-海港大城市 發掘新高雄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旗津位於高雄市,是一個長條形的海外沙洲,南北長約11.3公里、平均寬僅200公尺,是高雄最早發展的海港地區。原本旗津與台灣本島相連,但在1967年為了擴建高雄港第二港口,將半島地形截斷,旗津因此成為一座獨立的小島。直到1984年過港隧道完工後,旗津與本島的交通才大幅改善,帶動觀光與地方發展。如今旗津以豐富的海鮮美食、渡輪體驗與眾多歷史文化古蹟吸引遊客,並規劃為「旗津風景區」,成為高雄重要的旅遊據點之一。這段歷史與地形的變化,展現了人為工程如何改變自然地貌,也顯示出港口城市在交通、觀光與經濟上的高度連結與演變。
國小3-4年級
地理-漫遊通苑歡樂行縮圖
地理-漫遊通苑歡樂行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苗栗通苑地區擁有豐富的海岸資源與獨特的漁業文化。當地漁民採用傳統的一支釣方式,不僅技術高超,還重視交流與生態保育。為了避免捕捉到未成魚,當地海底設置人工魚礁並嚴格規定只能用一支釣這種符合生態友善的漁法。通苑的漁業特色之一是「陸上行舟」,由於此地是候潮港,漁船需隨潮水進出,因而發展出這項特殊的生活方式。此外,遊客也可在新埔漁港沿著海堤自行車道騎乘賞景,或前往白沙屯北岸的好望角欣賞海岸線、風力發電機與海線火車交織出的美麗景致。而節目中尋找的「KISS魚」其實就是沙梭,牠嘴巴外型像在噘嘴,故得此可愛綽號,主要以沙蠶為餌釣捕,展現當地海洋文化的趣味與知識。
國小3-4年級
公民-《多元尊重的視角》辨別障礙者常遭遇到的歧視-人物專訪(陳立育編導)縮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聾人常因手語被誤解為簡化的肢體動作,而遭受忽視與隱性歧視。透過導演陳立育的專訪,我們得以一窺聾人文化的獨特性及其所面對的困境。手語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完整的語言,承載著情感與文化。唯有社會大眾能正確認識手語的價值,理解其表達方式,並尊重這樣的文化差異,才能真正促進包容與共融。當社會開始肯認聾人擁有平等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將可打造更公平的生活環境。推動無障礙不應只是政策口號,而應落實於日常中的接納與行動。每一份理解與支持,都是邁向多元平等社會的關鍵一步。讓我們共同努力,為身心障礙者創造一個更友善、有尊嚴的生活空間。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文資修復微電影—第二部 RECONNECT 創作觀點縮圖
透過串連臺中文化城中城區域中各修復建物據點,形成民眾理解臺中市文化資產之路徑,以創新之詮釋觀點及導覽活動策劃,提高參訪大眾對文化資產的認知及觀念,亦同時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再生價值。於民國108年(2019)12月28日至民國109年(2020)3月1日辦理「串遊季」成果展,主要展場為臺灣府儒考棚,串遊展場為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臺中刑務所官舍群,獲得2020金點設計獎及2020日本百佳獎。並於民國108年(2019)12月產製串遊季reuse修復工具黑繪樣式文創品:板夾、玻璃水杯2式、線圈筆記本3式、鐵捲尺、圖樣膠帶。 計畫同步以歷史空間再造修復過程或相關活動過程之內容拍攝3部微電影,第一部為《REPAIR修復關係─在歷久與彌新之間,願意一起跳一支舞》,以修復(REPAIR)為原點,探究2019年"REUSE串遊季"展覽背後,如何透過文化串遊帶領民眾認識、接觸城區老建築,再從城區文化資產的積累建構屬於臺中的再造歷史現場。第二部為《RECONNECT創作觀點─重新擾動理所當然,開啟街區生活想像》,以創作連結(RECONNECT)為徑,收錄REUSE串遊季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如何看待修復,並透過創作連結、親近修復。第三部為《RE:街區串門─像一段前進的節奏,帶我們往前方探索》,從修復為起點、創作連結為徑,穿梭舊城,串門交流在城中城激盪出REUSE創作觀點的漣漪。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臺東新港鏢旗魚縮圖
傳統技藝-臺東新港鏢旗魚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鏢旗魚是一種兼具精準與永續精神的傳統捕魚技法,源自日本千葉縣房總半島,於日治時期由日本漁民引入台灣東部。臺東成功鎮自新港建港以來發展漁業,結合來自綠島、恆春與在地阿美族漁民的力量,共同形塑出獨特的鏢旗魚文化。此漁法重視分工合作,由船長主導,成員各司其職,體現高度組織性。漁民所掌握的知識不僅包括獵魚與駕船等實務技術,亦涵蓋觀察海象、預測天候等自然知識,甚至延伸至以咒語與儀式祈求順利的超自然信仰。二戰結束後不久,成功鎮漁民延續日治時期的設備與技術,融合多元族群智慧,建立了橫跨歷史、文化與經驗的漁業體系。"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北管音樂(梨春園北管樂團)縮圖
文化保存-北管音樂(梨春園北管樂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北管音樂為臺灣傳統農業社會之重要民間藝術,亦為臺灣表演藝術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樂種之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兒童權利公約CRC宣導動畫-第3集:平等對待每一位兒童縮圖
公民-兒童權利公約CRC宣導動畫-第3集:平等對待每一位兒童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兒童權利公約》第3集動畫聚焦於「平等對待每一位兒童」。每個孩子,不論性別、種族、家庭背景、身心狀況或文化差異,都應被公平對待,享有相同的權利與尊嚴。動畫透過真實情境,讓孩子們明白,在學校或生活中,有些同學可能因與眾不同而被排擠或忽視,這是不公平的行為。每一位兒童都值得被尊重與接納,不應因差異而遭受歧視。動畫也強調,成人和政府有責任確保各種制度與服務能涵蓋所有孩子,尤其是弱勢兒童。讓每個孩子在平等中成長,並感受到被愛與尊重,是建構友善社會的基礎。教育孩子尊重多元、欣賞差異,是我們通往共融社會的重要一步。
國小3-4年級
公民-蔥花麵包的滋味縮圖
公民-蔥花麵包的滋味
法務部廉政署/法務部廉政署
透過創作歌手陳威全溫暖動人的歌聲與真摯的父子互動,這部作品傳遞出誠信與廉潔的重要價值。故事中,父親以身作則,從小便教導兒子以誠實為本做人處事,即使長大後面對現實困境與誘惑,兒子仍能堅守初心、做出正確選擇。影片以情感為主軸,跳脫傳統說教式的宣導方式,透過細膩的劇情與音樂,喚起年輕觀眾的情感共鳴。誠信在片中不只是理念,更化為可感的行動與選擇,鼓勵觀眾將這份價值內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從家庭到社會,這部作品溫柔而堅定地訴說著品德的力量,提醒我們誠信並非遙不可及的高標,而是日常中每一個堅持正直的決定。這不僅是一段感人親情故事,更是一則值得省思與傳承的生活哲學。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北投溫泉博物館縮圖
文化保存-北投溫泉博物館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北投溫泉博物館原為日治時期興建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建於大正2年(1913年),仿照日本伊豆山溫泉設計,由台北州廳出資5萬6千餘元興建。建築為二層樓設計,入口位於二樓,設有涼亭、換鞋玄關,再下樓至一樓則為男女更衣室與大型浴池。建築內圓拱列柱環繞浴池,牆上彩色玻璃增添明亮華麗氛圍,當時以男賓為主,反映社會泡湯文化。戰後,浴場因管理單位更替而逐漸荒廢。1998年,在地方居民奔走及臺北市政府整修下,轉型為北投溫泉博物館,重新對外開放,成為北投地區重要的歷史與文化地標。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脈 基隆公共運輸第一把交椅縮圖
文化保存-脈 基隆公共運輸第一把交椅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
自1895年起,日本在台灣殖民,基隆港的建設逐漸發展為現代化的港口城市,並吸引大量日本人進駐,特別是在基隆港建設期間。新開通的馬路,尤其是中正路,解決了交通問題,成為商業發展的重要軸線,吸引了不少日本商人選擇在此地建設住宅與商業設施。流水伊助,作為基隆當地知名的企業家,於1921年創立流水馬車,最初提供基隆火車站至八尺門的馬車服務,並於1925年轉型為公共汽車業務,改名為流水巴士社。至1936年,該公司更名為基隆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並在次年被基隆市政府收購。流水家族與基隆的發展息息相關,並且在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前,已深深植根於基隆的社會與經濟脈絡中。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第三章:關於眷舍|沙灣拾夢|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修復再利用工程紀錄片縮圖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所包含的兩棟建物,其中113號官眷舍已全部倒塌,現場只留有原有建築之基礎部分以及原建築物服務空間之地坪、牆面、煙囪殘跡與塵芥箱。111號校官眷舍則處於嚴重漏水、局部傾塌之狀態。除了西側與南側大致上看得出原有形貌外,北側與東側因後期之增改建較難判斷出原有之形貌。在室內部分,地板與天花板已多處塌陷,隔間牆多處破損,甚至有木柱被鋸斷疑似遭到竊取,整體而言劣化情況相當嚴重。經多次討論後決議,僅針對111號校官眷舍以及再利用必要設施進行修復,113號校官眷舍以殘跡保存、清理方式進行修復。 修復內容主要包含「假設」、「拆除」、「基礎」、「牆體」、「地坪」、「屋頂」、「小木」、「蟲蟻防治」與「景觀」等工程。基礎工程主要施作項目為布基礎(裂縫修補、清洗整修)、磚束(新作、檢修)、犬走(整修)、排水溝(整修)、磚造洗石子階梯(檢修、新作)、通氣口(檢修、新作)、基礎地坪(新作)。其中現況磚束大部份狀況良好,僅有少數斷裂,以現況磚束修復為主。牆體原為小舞壁,經後期使用部份改為裝修木板牆,將牆體構造改為「筋違補強」,亦即木槢牆之作法,室外牆維持雨淋板形貌。 地坪設計主要包含企口木地板與鶯張地板(鶯張り)。其中鶯張地板為日式建築常見之木地板安裝方式,通常設於緣側處,特色在於經踩踏地板會發出如鳥鳴般之悅耳聲,修復工程同樣以此設計修復。屋架因長年漏水導致腐朽與白蟻侵蝕問題嚴重,故以全面落架方式進行修復。屋面瓦作以還原燒文化瓦修復,並搭配部分舊瓦留用。小木工程則包含硝子門、障子門、緣側玻璃窗、襖門、板戶、欄間、竿緣天花、玄關櫃、洗手臺、簷口天花、木製出回風口等。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09年(2020)1月竣工。完工後,不定期規劃了展覽、書店快閃搭配講座、導覽、走讀等活動,並開放民眾參觀,讓大家能夠一同感受古蹟華麗變身的新樣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神明衣(小)縮圖
傳統技藝-神明衣(小)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神明衣主體為朱紅地織錦,領口有一對朱紅色劍帶,正面及側面鋪上成形的棉花加以塑形,再縫上二十條金蔥線布間雜二條綠蔥線疊加式繡法呈現龍的鱗片,縫製立體高聳的龍形為構圖的主體輪廓,以跳紗及高繡技法呈現立體感及彎曲度。背面中央主要紋樣為三層寶塔,塔簷縫有十個分別成列的銀色棉線盤旋而成的盤金繡螺旋蚊吊飾,上簷二個,中、下簷各四個,中、下簷之下,分別各有兩個以孔雀藍絲線搭配玫瑰紅、黃色綁束製成的穗狀流蘇吊飾,留白處則縫有十六條、四條、二條金蔥線呈現平面龍身及龍的四肢,並黏貼大小圓形青色亮片為裝飾。神明衣下襬為孔雀藍地織錦,採朱紅、金黃及黑色絲線(龍身)、杏仁白絲線(龍鰭)、以平針技法繡出平面雙龍,龍頭位於前方二側下襬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香筒縮圖
傳統技藝-香筒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竹製香筒,圓柱形的筒身於上方開口,筒身週邊有淺浮雕裝飾,雕刻主題為松樹、鶴鳥與山石,是「松鶴延年」的吉祥主題。筒身鬆有一層紅漆,整體給人裝飾典雅之感。香筒是用來承裝祭祀用的線香之容器,通常出現在祭祀的空間,如祠堂、神明廳等處,其材質多樣,有木、石、竹、錫、陶等,形式上則有方有圓,多裝飾有祥瑞圖案。圓形香筒高度較高,用以完全容納線香,筒身多作竹節或八角形式。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