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白沙屯媽祖進香縮圖
文化保存-白沙屯媽祖進香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白沙屯媽祖早年並未建有廟宇,而是由輪值爐主奉祀家中。清同治二年(1863)初建土茅屋為廟,經常年風雨加上民國24年中部大地震,廟宇損傷甚大。民國63年,廟方成立管理委員會之後,開始興建直到民國78年竣工,達成現有白沙屯拱天宮之規模。雖然拱天宮落成時間不若其他百年以上之廟宇歷史悠久。但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的歷史,卻早在建廟之前就已經存在。 白沙屯進香團體行走的距離,從苗栗縣通霄鎮到雲林縣北港鎮,是目前臺灣徒步進香距離最遠的團體,但其由人為事先安排的進香事務並不多。此進香活動具有「一切聽憑神意而決」的獨特性,包括活動舉辦的日期及天數,均以擲筊方式向白沙屯媽祖神像請示決定;進香隊伍行走的路線、媽祖神轎休息過夜的地點,必須在隊伍行進時,才由媽祖神意透過神轎的搖晃方式臨時指示,以上都是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特別之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縮圖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彰化縣芳苑鄉的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最早紀錄於日治時期,為當地養蚵產業與自然環境互動下孕育出的獨特生活方式。當時居民飼養牛隻不僅用於農耕與運輸,亦扮演運蚵的重要角色,據傳全盛時期當地曾有300多頭海牛。這種以牛車載運蚵苗與成蚵的方式,體現出人與動物協作、適應潮間帶地理條件的傳統智慧,顯示其蘊含系統性知識與傳承脈絡。2012年BBC報導此文化奇景,2016年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然隨著機械化取代牛車,海牛數量大幅減少,2020年僅剩7頭,是需要政府介入保存的當地文化之一。
國小5-6年級
公民-把幸福加進童年裡─郭瀞婷縮圖
公民-把幸福加進童年裡─郭瀞婷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從小便立志要為世界帶來正向影響的郭瀞婷,現已成為廣受孩子喜愛的兒童文學作家。她從寫日記開始,細細觀察生活中的情緒波動與日常片段,逐步培養出敏銳的觀察力與豐富的想像力,這些也成為她創作的重要養分。無論是《57小豹》還是《暗號偵探社》,她的作品總能貼近孩子的內心,在開心、難過或孤單的時刻,陪伴他們度過成長路上的每一步。她相信,文字不只是故事,更能成為孩子情感的依靠與心靈的支撐。透過筆下溫柔而堅定的角色,她將溫暖與力量注入每一位讀者的童年。郭瀞婷期盼閱讀能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入口,也引領他們理解自己、發現可能,讓書本不僅是娛樂,更是成長與理解的媒介。
國小3-4年級
公民-兒權童話-禁止體罰篇縮圖
公民-兒權童話-禁止體罰篇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這部國際公約明確保障全世界每位兒童的基本權利,內容涵蓋生存、發展、參與與受保護四大原則。其中,「受保護權利」強調兒童應免於任何形式的暴力,包括體罰與心理傷害。在「兒權童話-禁止體罰篇」中,以耳熟能詳的「傑克與魔豆」故事為基礎,重新詮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應受到尊重、理解與保護。影片透過生動的情節與角色互動,讓觀眾認識體罰對兒童造成的傷害,並強調以正向管教取代暴力的必要性。這不只是對兒童的保障,也是整體社會對人權進步的展現。透過這部影片,鼓勵大眾正視兒童的聲音與感受,共同營造友善、尊重與安全的成長環境。
國小3-4年級
公民-兒童權利公約CRC宣導動畫-第9集:兒童的事 大家的事縮圖
公民-兒童權利公約CRC宣導動畫-第9集:兒童的事 大家的事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兒童權利公約》第9集以「兒童的事 大家的事」為主題,強調保障兒童權利不是只有家庭或學校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共同的任務。每個孩子都有權利被傾聽、被保護、被教育、被尊重,而這些權利的落實,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媒體與社會各界攜手努力。動畫透過真實生活場景,呈現兒童在不同場域中(如:學校、醫療、社區)需要被重視的權益,並呼籲成人應主動關心孩子的聲音與需求,提供支持與保障。同時也鼓勵兒童勇於表達、參與社會,成為積極的行動者。這集動畫傳遞一個清楚的訊息:兒童不只是未來的希望,他們是現在就擁有權利的個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成為兒童權利的守護者。
國小3-4年級
地理-東石漁鄉 生態天堂縮圖
地理-東石漁鄉 生態天堂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嘉義縣東石鄉有「蚵的故鄉」之稱,長達14公里的海岸線是當地最重要的經濟命脈。境內分布著數千公頃的漁塭,以及全台規模最大的外海養蚵棚,其蚵產量佔全國超過三分之一。對東石人來說,海洋如同田地一般,是生活與生產的重要空間。尤其外傘頂洲周邊海域魚蝦資源豐富,自古就是帶動地方繁榮的重要動力。由於東石位處鹽分地帶北端,土地因地層下陷與鹽化而不利耕作,居民便發展出鹽田、魚塭與蚵棚等適應性的產業模式。除了漁產品行銷全台,每逢假日也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品嚐鮮美海產,享受漁村風情與生態觀光的樂趣。這裡結合產業、環境與觀光發展,是海岸社區與自然資源共生共榮的代表。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萬春宮與藍廷珍縮圖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萬春宮與藍廷珍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藍廷珍,清代名將,1721年奉命平定朱一貴事件,出征前恭請媽祖聖像隨軍來臺,成功平亂後奉祀於臺南大天后宮。1723年,他將媽祖迎至大墩街(臺中市),創建藍興宮,成為地方信仰中心,後發展為萬春宮。藍廷珍同時與張嗣徽拓墾貓霧拺地區,建立藍張興莊。萬春宮歷經乾隆、嘉慶年間整修擴建,成為臺中最具規模的媽祖廟之一。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而遭拆除,僅存小廟空間,媽祖被暱稱為店頭媽。1917年主辦七媽會振興地方,成為地方宗教與商業盛事。二戰後由地方士紳發起重建,至1975年大致完成。今日萬春宮仍保存多項歷史文物,見證臺中信仰與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
國小3-6年級
公民-國民法官制度縮圖
公民-國民法官制度
司法院/司法院
國民法官制度是我國為提升司法透明與社會參與而設立的新型審判制度,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國民與職業法官共同審理重大刑事案件。此制度強調多元經驗與價值觀的融合,有助於使判決更貼近社會觀感與公平正義。為維持審判公正,有涉刑案、身心限制、教育程度未達國民教育、與案件有特定關係或特殊職業背景者則不得擔任。選任流程包含初選、複選、候選至最終確定,逐層篩選符合資格的國民。國民法官與法官一同參與審判程序,包括訊問、定罪與量刑。判決需由9人小組(6名國民法官與3名法官)投票決定,有罪需6票以上同意,並須包含雙方人員的支持。國民法官於審判期間依法享有獨立審判、身分保護與合理補貼等保障。
國小5-6年級
公民-隱性障礙者宣導影片【公車篇】縮圖
公民-隱性障礙者宣導影片【公車篇】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當我們搭乘公車或捷運時,或許會遇見口中重複唸著站名、堅持站在車門旁的乘客。這些行為或許讓人感到疑惑,但其實這可能是自閉症者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提醒自己下車,或因觸覺敏感而選擇避開擁擠的空間。面對這類「不一樣的行為」,我們不妨多一分理解與耐心。必要時可以適度提供協助,例如協助提醒司機廣播站名,但不需過度干涉對方的行為。理解與接納,是我們對隱性障礙者最溫柔的回應。這些障礙不容易被外人察覺,但卻實際影響著當事人的日常生活。讓我們從生活中的每一個小舉動做起,尊重差異,包容多元,攜手打造一個更友善、更具共融精神的社會環境,讓每一個人都能安心出門、自信生活。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中興造紙百年風華》(中文版)縮圖
透過「中興紙廠.宜蘭自造─紀錄片拍攝委託案」,以地方調查、口述歷史採訪方式,探查紙廠員工、鄰近居民及產業發展個事件相關人物所得的相關資料,進行紀實紀錄片拍攝,將宜蘭中興紙廠的紙廠歷史、造紙產業、人物口述內容等一一記錄,並以影像方式呈現予大眾,提供大眾了解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風華過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原住民族的山海世界─孫大川縮圖
公民-原住民族的山海世界─孫大川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孫大川透過自身原住民身分與母親的生命故事,描繪原住民族在歷史洪流中面對文化斷裂所承受的失落與哀傷。他不僅記錄這段族群記憶,更以行動致力於原住民族文化的延續與重建。多年來,他透過創辦原住民文化雜誌、舉辦演講與公共倡議,讓社會重新看見原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堅韌的生命力。他的努力不只是個人對族群認同的表達,更是對歷史正義與文化多元的積極回應。孫大川的故事讓我們從原住民視角出發,重新思考其在臺灣歷史中的地位與角色,也提醒我們:文化保存不是一種浪漫,而是每個世代的責任。他用文字與行動編織出族群記憶的線索,引領我們理解、尊重並珍視多元文化的存在與價值。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彰化市農業倉庫縮圖
文化保存-彰化市農業倉庫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彰化農業倉庫建於大正14年(1925年),為日治時期殖民政府推動稻米政策的重要基礎設施。因臺灣本地的在來米不符日本人口味,總督府自明治末期即著手改良稻種,由農業專家磯永吉成功培育出臺中65號,後定名為蓬萊米。此新品種稻米深受歡迎,並成為繼糖業後的重要殖產資源。因稻米產量劇增,原有臺中倉庫已難負荷,遂於彰化及員林增建大型農業倉庫以儲運稻穀,彰化倉庫年儲量高達六萬袋,規模宏大,堪稱中部米倉代表。該倉庫由彰化振業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經營,戰後由彰化市農會接管,延續使用至今。其見證臺灣殖民經濟政策下的農業變遷與地方發展,於民國105年(2016年)被指定為彰化縣定古蹟。
國小3-4年級
歷史-百年風雨_1911颱風記憶縮圖
歷史-百年風雨_1911颱風記憶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臺灣夏秋之際常遭颱風侵襲,即使今日擁有堤防、滯洪池與鋼筋建築等設施,仍不可輕忽其威力。然而在百餘年前,當人們居住在土角厝與木板屋中,面對颱風幾乎無力抵擋。1911年一場猛烈颱風席捲臺灣,狂風暴雨摧毀了無數房屋與村莊,造成重大傷亡,成為當時民眾難以抹去的記憶。這段歷史讓我們看見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的脆弱與堅強,也展現出隨著時代進步,建築技術、防災設施與應變制度的不斷提升。透過回顧歷史,我們更能理解當代社會在災害應變上的努力與成果,並提醒自己珍惜今日的安全環境。了解歷史中的風雨記憶,有助於提升全民的災防意識與行動力,為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西嶼內垵塔公塔婆縮圖
文化保存-西嶼內垵塔公塔婆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位於屏東縣內垵北港外海約一海浬處的海瀨礁暗礁,與北側陸地鱟仔尾形成一線,形似利箭直指內垵聚落,昔日村民認為此地形帶有沖煞之象,常引發災厄與不安。為化解地理煞氣,道光23年(1843年),在地仕紳呂論號召村民興建象徵陰陽調和的塔公與塔婆雙塔,並以長牆相連,象徵聯手抵禦外來侵襲,亦有防洪與鎮煞之意。西嶼內垵塔公塔婆雖多次遭受颱風摧殘,至今仍然屹立了接近200年的時光,不僅融合風水與信仰觀念,更體現地方居民凝聚力,為珍貴的民間信仰文化與聚落歷史見證。
國小3-4年級
公民-節電行動家—冰淇淋篇縮圖
公民-節電行動家—冰淇淋篇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能源局推出的廣告《節電行動家—冰淇淋篇》以「地球冰淇淋」為創意核心,傳達節能減碳的重要性。廣告中,年長的叭噗伯伯挖出的一球冰淇淋象徵地球資源豐富而完整,隨著時代發展與人類無止盡的開發,地球資源日漸耗竭,冰淇淋也在陽光下慢慢融化,暗示地球的逐步毀損。廣告跳脫以往只提倡關燈節水的小行動,強調全球暖化對下一代的嚴重影響,並提出「70年來,台灣總用電量增加近700倍」的驚人數據,反映出惡性循環已悄然蔓延。我們對能源的過度依賴,可能導致子孫面對破碎的生態環境。節能行動並不困難,珍惜地球資源是你我共同的責任,唯有立即行動,才能讓下一代擁有一顆完整的「地球冰淇淋」。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楓港調民謠快閃縮圖
DOC在地課程-楓港調民謠快閃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
楓港社區民謠隊為配合屏東縣政府103年度恆春民謠節活動之啟動,於103年10月18日上午與楓港國小4位小朋友,共同在楓港菜市場蔡英文主席古厝前,演出一場楓港調快閃創新活動。一些不知情之鄉親剛開始時,臉上現出一種驚訝之表情,隨著優美歌聲、琴聲瀰漫著整個菜市場,鄉親們也開始附合著唱,更有的跟著音樂節拍跳起舞來。楓港社區對楓港民謠之推廣,又向前邁開一大步。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