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高中10-12年級(五)
搜尋相關的資源 70 筆
web自然筆記-海岸造林守護台灣
專訪慈心基金會程禮怡女士-談「海岸造林守護台灣」「種樹」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問,除了要種「對」樹種,創造出更好的生態系,更要後續看養照顧。在這個過程當中,她需要各方面的專家,也需要土地及人力資源....雖然知道這是不容易的工作,但是她願意承擔,她說當你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就會有其他的專家進來協助,無形當中,就會形成更大的網絡,結合更多的人,共同去完成更重要的工作。她引述了一句話當結尾:「不要問:難不難,而是問:該不該。」好一位豪氣女子,一如她曾向我介紹的那隻珍奇生物,只是要從另一種方向來看,「做什就像什麼」。當然,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有「意願承擔」及「勇氣實踐」。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點閱:91
下載:0
web自然筆記-專訪阿洛談"氣息"專輯
氣息流動在海洋間,串連著羅列的島嶼,歌在風中。正如她的歌詞,魔幻般地一句句吐納著:「氣息,是生命的開始。氣息,是靈魂最深的存在。」我著迷在她的文字風情間,細細品味其中的情感與力量。正如專輯中的那首「印記」,阿洛說這是為她那位身為「女巫」,卻在現實價值體系下,不得不壓抑自己靈力的祖母所寫的歌:「當妳被上天選擇的那一天,妳就知道這是一條艱辛的路。在天地之間,讓生命成為祭壇。妳知道,妳不得不上路,妳向天祈禱,妳在大地間起舞、唱著。」聆聽屬於自己的氣息。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點閱:108
下載:0
web自然筆記-珊瑚媽媽談九孔池的珊瑚夢
人稱「珊瑚媽媽」的她,最初是帶著孩子去自然玩耍,但發揮了新聞人的自學功力,逐漸走向了海洋保育的實踐之路,並且在東北角的九孔池開始復育珊瑚,並且凝聚了潛水教練跟志工的力量,成立了「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讓這份夢想匯集更大的能量,不但讓原本有「環境殺手」的九孔池,成為一個復育生態的基地,甚至也想讓有「蚊子港」之稱的「和美港」成為另一處庇護海洋生態的港灣,讓我們聆聽關於海洋保護的精采故事。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點閱:102
下載:0
web自然筆記-中研院黃宣衛老師談「成為池上」
從各種文化現象當中去分析「池上」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背景下,成為今天的樣貌。讓我很好奇的,就是傳統漢人文化社會所擁有的「共善共好」的因子,是不是能夠成為一種「地方社會」發展的條件,是不是可以去創造一個更永續的環境?而「人」究竟在其中扮演的什麼樣的關鍵角色?黃老師以人類學者的敏銳視角去分析各種行動者的交互作用,更值得審視的重點是,以「池上米」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命脈,我們看見在地政府跟公民共同努力促成的結果,如何反應出21世紀新自由主義下,國家治理及資源分配的方向,已經慢慢移轉到以鄉鎮為單位,池上如何創造成功的實踐模式。池上的經驗反應公民社會應發揮的凝聚力,也讓「池上人」為自己的地方身份而感到驕傲。這份「自信」正是所有做「社區總體營造」或是「地方創生」工作者所期待的方向,「成為池上」讓我讀到了一句話:「日子必須向前走,但理解卻是回頭看。」相信這本書對「地方」有所想望及追尋的人,都可以帶來很大的啟發。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點閱:100
下載:0
web自然筆記-孫元勳談「感官、狩獵與保育」
一根「羽毛」到底要沈載多少的「重量」?我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如此輕盈,又如此沉重,在羽毛的背後,所要建構的是一種身分、一種傳承,也可以是一種貪婪,一種虛榮。為了爭奪「羽毛」,可以付出極大的代價,這樣的現象並不難理解,因為人性自古皆然。為了要更了解當代獵人與山林資源之間的關係,我特別來拜訪屏科大的孫元勳教授,並關心熊鷹的保育現況。人類透過狩獵來利用山林資源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文化內涵,但隨著時空轉變,獵人的角色也在現代保育思維下受到衝擊與質疑。不過,在我心中,我更想要尋找的獵人,是能夠與獵場、甚至獵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更細緻的關係。我期待遇到的獵人,是對自己的獵場有著一種靈性上的連結,並且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生命哲學。他們的感官、感知都與土地緊緊相繫,並理解傳統禁忌,會依照自然節奏來啟動所有的活動,同時對於自己的文化有著高度認同與學習力的精神,他們有著高超的狩獵技能,懂得在資源獲取與山林保育當中找到平衡。這正是我敬重的獵人,也是我期待能看到的獵人精神。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點閱:103
下載:0
web自然筆記-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大歷史書
播出日期:2022/05/13身在台灣的我們,似乎仍可以見到那些石松、木賊,苔蘚和古老的羊齒植物,許多演化的場景還在我們身處的島嶼持續進行當中。來到熱帶森林中彷彿回到了那最源初的叢林,大地工程師仍握住一張完美的設計藍圖,而我們都身在其中,並扮演著關鍵的影響,但是我們必須看清楚這背後可能隱藏著解決問題的線索。這本書作者Patrick Roberts成書時間已經是2021年,也正是疫情最嚴重的時間,也就是說他心中有一種使命感,希望帶給全人類有一個方向及答案,關鍵主軸就在我們十分熟悉的「熱帶森林」。曾經人類是熱帶森林的「共生者」,而後逐漸變成地球的「破壞者」,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在面對全球暖化及各種環境衝擊的困境,我們又如何從熱帶森林中找回新的連結以及「共生之道」?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點閱:108
下載:0
web五十二個戶外教育好點子-南瀛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世界許多國家已大大提高鯨豚保育意識。並將2月20日定為 世界鯨豚日 ,而就在2022年世界鯨豚日的隔天 ,由海保署所成立的台灣第一個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南瀛海洋保育教育中心」在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安南校區正式揭牌啟用, 這個中心由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負責規劃。走進中心主展場, 超大的抹香鯨骨骼標本立刻抓住眼球、這就是2009年在台南西門路鯨魚氣爆事件的主角。另外也會看到的雖不完整卻非常珍貴的喙鯨以及大村鯨骨骼標本, 當然鯨豚介紹、鯨豚救援任務、海洋生物標本典藏等, 更讓人心之嚮往的是展場空間延伸至成大鯨豚中心的標本處理與解剖室, 可以親眼看見標本如何處理, 透過專業導覽解說, 提供觀眾海洋保育工作任務近距離實況觀察。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點閱:125
下載:0
web五十二個戶外教育好點子-走讀台灣山林古道
古道蘊含人文、歷史、地質、地理以及從魚鳥獸與自然環境,非常適合親子共走共學。登山博物學研究者林宗聖老師從16歲開始登上淡水觀音山之後就愛上了登山 ,並且完成台灣第一本本土山岳博物誌,至今56年,他不但成了台灣登山相關書籍的暢銷作者,還曾兩度獲得金鼎獎肯定;並曾成立古道俱樂部與台灣登山研究所,帶領民眾用博物學精神探訪山林古道 。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點閱:126
下載:0
web五十二個戶外教育好點子-新竹大坪多元智能生態美學實小
新竹縣大坪多元智能生態美學實驗小學只有6個班級,120個學生 。以多元理論為基礎,強調有感覺的學習讓孩子每天進學校都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學校運用理念與實際做法,一到六年級各自負責一塊蝴蝶食草區域,除種植蝴蝶的食草外,並且負責照顧,同時觀察寫報告。他們運用大量戶外教育帶給孩子更扎實而有感覺的體驗與學習,學校採混齡課程,低年級必修弦樂課 ,並且一年級開始到六年級都要寫研究報告,他們稱教室為8號夢想教室,將8倒過來寫變成無限大,讓孩子在學校中時時有發現、處處有學習,以自然為師,成為最好的自己,贏得自己的冠軍。學生找到自己的亮點,累積能力,實現你好我好大家共好的美善境界。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點閱:108
下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