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4
歷史-圓山考古遺址-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圓山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圓山考古遺址是臺灣最早發現的史前遺址之一,標誌著臺灣考古研究的起點。位於臺北盆地的圓山丘陵,自1897年起經多次考古發掘,確認此地包含先陶、大坌坑、圓山文化等六個時期的文化層,是北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史前聚落遺址。遺址中以圓山文化最為著名,年代約距今3200至2500年前,出土大量精緻的石器、陶器、玉器與骨角器,顯示先民高度的工藝技術與生活智慧。尤其雙口罐、三口罐等特殊陶器造型,展現其創意與藝術價值。圓山文化人以農耕為主,兼行狩獵、漁撈,遺留的大型貝塚與豐富動植物遺骸,也反映其多元的食物來源與環境適應能力。
點閱數13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南庄事件發生於1902年,是賽夏族與泰雅族歷史中的重大事件,亦深刻影響南庄地區的族群發展與社會變遷。事件當日,在日本殖民政府舉行的歸順式上,泰雅族薛大佬遭設計槍殺、賽夏族日阿拐受傷逃逸,造成數十人犧牲。史蹟如南江水岸公園與南庄國小周邊地區,皆為事件現場與紀念空間。該事件留存大量日本文獻,經學者詮釋及地方耆老口述,事件脈絡清晰,具有極高歷史真實性與記憶價值。今日,族人與在地居民於萬善諸君之義塚舉辦慰靈活動,展現族群和解精神,使此地成為和平與反思的重要象徵。事件亦為賽夏族歷史的轉折點,其影響延續至語言、文化與社會制度等層面。
點閱數14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自然筆記-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第一次採訪鄭安晞老師是因為拜讀了他的「烏來的山與人」,後來還邀請他上我的電視專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d7rXOKmw0) 。最初對安晞的印象就是一位學者,並沒有真正見識他在田野登山與踏查的功力。直到閱讀到這本「消逝的中之線:探尋布農巒郡舊社」時,我才真正看到屬於他的探險靈魂,與山林踏查與歷史建構的功力。而對於一位有著深厚民族學與歷史學訓練的學者而言,安晞所修復的是一段極為挑戰的路線,卻對布農族群有著重要歷史記憶的生活空間。「中之線警備道」是日據時代的警備道,沿著郡大溪流域,又稱作「郡大溪古道」,同時也是關門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之間重要的連結道路。當初是為了加強控制郡社群與巒社群兩大布農族群,後來到了1930年之後,這個區域的布農族群慢慢被遷移,「中之線」也逐漸被遺忘,而安晞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重新爬梳了所有歷史檔案與文獻資料,也透過十多次的探尋調查,把這條已經消失的中之線重新找回來,同時也帶領布農族人重新回到自己的舊社,這樣的努力對台灣整體歷史建構有著深遠的意義。
點閱數25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七家灣溪遺址-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七家灣溪遺址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小5-6年級
七家灣遺址位於武陵農場境內,海拔約1,698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高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1999年,於第二賓館整地工程中意外出土,成為台灣考古界的重要發現,正式命名為七家灣遺址。該遺址歷史可追溯至約3,300至4,000年前,代表繩紋紅陶文化進入雪霸國家公園一帶,顯示當時已有史前人類長期居住並發展農耕生活。考古學者從遺址中發現兩個文化層,一層屬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距今約4,000年,另一層則約為1,200年前,可能屬於較晚期的原住民族活動遺跡。當時的居民已懂得使用石鋤從事農耕、以石網墜捕魚,展現高度的生活技能與環境適應能力。特別有趣的是,根據遺址中的捕魚工具與地理環境推測,他們可能捕捉的魚類,正是今日瀕臨絕種、被譽為國寶魚的台灣櫻花鉤吻鮭。
點閱數9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林口迓老祖-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林口迓老祖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林口顯應祖師信仰源於地方神明會的輪祀活動,信徒對顯應祖師公俗稱為老祖,主要分布於北臺灣林口臺地周邊地區,此外包含泰山、五股、新店、深坑、汐止、龜山、蘆竹一帶也是信仰範圍,最晚自1901年起已形成五大股輪祀組織,包含蘇厝股、瓦厝股、土地公厝股、錢厝股和嘉寶股,歷經發展擴及至桃園蘆竹。在林口頂福巖建立前,每年農曆9月18日前後,為顯應祖師壽誕,信徒會舉行為期三日的迓老祖祝壽祭典,1994年頂福巖建立後改為安座紀念日農曆9月27日前後,包含獻供神豬、酬神戲、過火、祈安遶境與爐主交接等儀式,現今迓老祖儀式分三日舉行。林口迓老祖展現深厚的宗教情感與社區凝聚力,是林口地區民眾高度認同的宗教民俗活動。此信仰文化歷史悠久,儀式傳統豐富,充分反映林口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民間信仰特色,具高度地方認同與文化價值。
點閱數18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將軍一號(Jiangjyun No. 1)-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將軍一號(Jiangjyun No.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將軍一號沉船位於澎湖將軍鄉大塭礁海床,是臺澎地區首艘由政府主導專業水下考古發掘的沉船。該遺址於民國84年在澎湖居民黃加進協助下被國立歷史博物館發現,推測為清代中期自閩南往返澎湖時觸礁沉沒的平底木船,採福州杉木建造。沉船載運建材與陶瓷物資,發掘文物包括青花瓷碗、陶缽、瓦片、清乾隆錢幣等,呈現當時生活面貌並佐證閩臺間的海上貿易活動。由於木質結構已嚴重劣化,遺址現保留原地,進行長期監測與再研究。此案開創臺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與研究的先例,具高度歷史、文化與學術價值。
點閱數9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自然筆記-傀儡花+石虎收容故事與研究-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傀儡花+石虎收容故事與研究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專訪台灣文學獎得主陳耀昌醫師-談其著作「傀儡花」+石虎收容故事與研究陳耀昌醫師接受「自然筆記」的專訪,介紹了創作的背景及心得,也談到他如何結合對歷史的興趣以及醫學背景,對台灣的文化及土地認同進行深度紥根的工作,讓我們用更國際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歷史。
點閱數29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馬祖在1949年後便深陷戰爭陰影的島嶼,處處可見為了戰鬥、防禦、運補及政治作戰等目的而興建的各式軍事構工。自1956年起,馬祖全區進入戰地政務時期,更為這片土地烙印上濃厚的軍事色彩。一直至1992年11月7日,政府正式宣告金門與馬祖終止戰地政務,長達三十六年的軍事管制終於畫下句點。從此以後,除了從軍事管制到地方自治的轉型;隨著軍隊的逐漸撤離,在地產業不再依賴軍人消費,轉而以發展觀光產業為重心,並開放馬祖小三通,為觀光產業引入更多的觀光人潮。
點閱數11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十三行考古遺址-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十三行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十三行文化遺址位於新北市八里區,是臺灣北部代表性的鐵器時代遺址,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該遺址出土的煉鐵爐與大量鐵渣顯示當時居民已掌握煉鐵技術,是臺灣鐵器文化的重要見證。十三行文化人同時擁有高超的製陶工藝,陶器表面常見豐富的幾何紋飾,具獨特美感與技術特色。遺址中亦發現玻璃、黃金、瑪瑙等非本地物品,顯示當時與外地有頻繁的貿易交流。除十三行文化層外,亦有圓山文化陶片、清代漢人及日治時期的文化層,文化脈絡豐富。然而,1990年起因八里汙水廠動工與後續開發,遺址多已遭掩埋,僅存小範圍保留區,原有沙灘也被工程廢棄物覆蓋,顯示其文化資產保存面臨嚴峻挑戰。
點閱數1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6年級
位於高雄市林園區的鳳鼻頭(中坑門)遺址,地處鳳山丘陵南端的台地上,約有3500至2000年歷史。該遺址最早於日治末期由日人坪井清足發現,民國54年考古學者張光直曾進行系統性發掘,確認其涵蓋大坌坑文化、繩紋紅陶與夾砂紅、灰陶文化等多樣文化層。民國79年,中研院劉益昌與黃士強教授深入調查,證實該地包含新石器時代早至晚期的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鳳鼻頭型及鳳鼻頭文化三個文化層。鳳鼻頭遺址出土豐富,時間跨度長,顯示台灣西南部史前人群文化的演進,可以了解該地連續發展樣貌。
點閱數9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