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4
歷史-macacukes石門古戰場-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macacukes石門古戰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石門古戰場位於屏東縣牡丹鄉與車城鄉交界處,為1874年牡丹社事件中石門之役的戰場。當年日本以琉球漂民事件為由出兵臺灣,與排灣族牡丹社、高士佛社發生激戰。其中最激烈的戰事即發生於石門峽谷,原住民據險抵抗,牡丹社頭目Aruqu父子等奮戰而亡,戰況慘烈。此役不僅是牡丹社事件的關鍵戰役,也展現原住民族捍衛家園的堅定決心。該地保存多處歷史遺跡,如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忠魂碑及琉球藩民墓等,具高度歷史價值。2023年9月15日,石門古戰場被登錄為屏東縣史蹟,是見證臺灣原住民族抵禦外侮、書寫近代史的重要場域。
點閱數10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陽明書屋-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陽明書屋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小5-6年級
陽明書屋原名中興賓館,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中興路上,原是一片原始森林,亦曾作為童軍總會露營區。該建築於民國58年至59年間由蔣中正總統親自擇址興建,做為接待國內外貴賓與夏日避暑的行館,也是他在台唯一親手規劃的私人行館。由於安全考量,當時中興路全面管制,間接保留下豐富自然生態與寧靜環境。蔣公逝世後,該處一度閒置,至民國68年改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接手,將多處珍貴史料彙整於此,並更名為陽明書屋。民國86年,該處地上建物與管理權轉交內政部,由陽明山國家公園接手經營管理,並於隔年正式對外開放,增設遊客服務設施,成為融合自然、歷史與文化的景點。
點閱數9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金門僑鄉文化、古洋樓,以及永遠流傳的落番情-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金門僑鄉文化、古洋樓,以及永遠流傳的落番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小3-4年級
落番在金門話中的意思是下南洋,政府透過展示、教育與藝術創作,呈現金門人早年遠赴南洋打拚的歷史。由於資源匱乏,金門先民紛紛落番南洋,賺取改善家鄉環境的資本,而興建洋樓成為勤奮與榮耀的象徵。金管處彙整文史資料重現僑鄉文化,並為國小高年級學生開設落番的故事課程,傳承先人的奮鬥精神。紀錄片落番感動無數鄉親,榮獲國際獎項,舞臺劇落番情更由在地人搬演在地故事,深具共鳴。這些努力不僅保存珍貴文化資產,也使金門的歷史情感與全球移民經驗產生共鳴,連結在地與世界,讓落葉歸根的思念昇華為落地生根的文化力量。
點閱數9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自然筆記-聽見里山系列第六集-聽見望美-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聽見里山系列第六集-聽見望美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里」有田有土,意味著土地上耕作的行為與活動,而面臨土地生產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在當代的則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在望鄉與久美部落的里山中,讓我們透過聆聽的角度去認識環境,以及關於原住民產業轉型與山林智慧傳承的故事。
點閱數25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自然筆記-GIS專家黃同弘「反轉戰爭之眼」-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GIS專家黃同弘「反轉戰爭之眼」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黃同弘」,一位GIS專家,一位沈迷於麈封史料的「地圖控」,但是在我讀到那本「反轉戰爭之眼」的著作時,我更淸楚閱讀到那份的「詩意」。不是吟頌山水的「詩情畫意」,而是各種「觀看」角度中所帶出的追尋、反思及細膩情緒。對於從摧毀者眼中所框下的「美景」,被解讀的往往是那些不經心所捕捉到的大地肌理,與被遺忘的記憶線索。這批1940年代的停格畫面,反而是給當代環境論述、解析、建構的最好指引。而他的另一本著作「不可見的台灣」,則是從1980年代大量農林航測圖所記載的國土監測照片中,閲讀到更多環境的困境,也見證到一段段土地淪喪的史詩。然而,不論視野如何遼闊,終將踏回地面,用一位公民的身段及高度,真正關注環境的議題。
點閱數24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自然筆記-專訪萬俊明老師談西拉雅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專訪萬俊明老師談西拉雅文化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專訪萬俊明老師談西拉雅文化
點閱數28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地籍測量的演進-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地籍測量的演進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小3-4年級
臺灣地籍測量起始於明鄭時期,最初為賦稅與土地開墾需求而進行簡略清丈。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推動清丈,建立地籍制度,留下堡圖與魚鱗冊等圖冊。日治時期則實施臺灣首次完整的地籍調查,採歐洲測量技術,建立庄圖及土地台帳。光復後政府沿用日治地籍成果,並陸續辦理未登記土地測量,如山坡地、原住民保留地、海岸地等,進一步推進地籍完善。由於原圖紙老舊、精度不足,自民國45年起辦理地籍圖修正及重測,並自65年度起展開全臺地籍圖重測工程,提升測量精度至1/500比例,透過融入電腦自動化繪製,有效提升地籍測量效率和管理的方便性。
點閱數8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布袋戲(黃俊雄)-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布袋戲(黃俊雄)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點閱數29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Butuc (一文字高地)暨運材古道-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Butuc (一文字高地)暨運材古道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Butuc一文字高地與運材古道,是1930年霧社事件的重要歷史現場。Butuc為馬赫坡戰線的激戰地點,日軍於昭和5年,西元1930年11月5日在此與賽德克族展開激戰,留下戰壕與砌石牆等遺跡,至今保存良好。事件導火線之一的運材古道,則記錄日治時期日人強迫賽德克族搬運檜木、勞役剝削的歷史,反映殖民政權對原住民族的壓迫。此地亦呈現賽德克族社會在殖民政策下的內部張力與族群遷徙歷程。Butuc與古道不僅為霧社事件的見證場域,更是理解台灣原住民歷史、抗爭與文化保存的重要據點。
點閱數10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綠島一號(Lyudao No.1)-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綠島一號(Lyudao No.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6年級
綠島地處黑潮流經要道,昔日為重要海上通道,亦常成船難漂流登陸之處。根據恆春縣志與日治時期調查記錄,19世紀前後綠島曾有多起外籍船艦因風浪擱淺或避難。民國102年,水下考古團隊於綠島南寮坡仔頭海域發現綠島一號遺址,範圍達1,600平方公尺。經調查,出水遺物包含乾隆、道光通寶、玻璃瓶、西洋陶瓷、金屬器與銅皮木船遺構,推定為19世紀中期往返東北亞之西式木帆貿易船。此為台灣海域保存狀況完整的西方古船實例,對研究亞洲貿易路線、造船工藝與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高度的價值。
點閱數11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