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4
文化保存-亂彈戲(彭繡靜)-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亂彈戲(彭繡靜)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點閱數29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劉家古厝文化典藏紀錄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劉家古厝文化典藏紀錄片
柳營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柳營區果毅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感謝遠東科技大學圓夢團隊,拍攝本紀錄片,使柳營數位機會中心對於在地文化傳承此一區塊進了一份心力。果毅國小戶外教育校本課程之推展,更得以運用此一影片輔助教師之教學。
點閱數33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洪平順)-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洪平順)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點閱數3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謝水能)-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謝水能)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排灣族雙管口笛與鼻笛為男子傳達內心情感,或彰顯貴族階級、勇士身分的一種樂器,早期僅頭目或貴族家男子可吹奏並在笛身上雕刻紋飾。排灣族雙管笛形制一管有按孔,可吹奏音階曲調,另一管無按孔,吹奏時以持續低音進行,兩者因而形成複音狀態,也是台灣原住民樂器中唯一可以發出「複音音樂」的樂器。因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另雙管笛有孔一管有如「在說話」,而無孔一管則在旁「配音、陪伴」,此一說法不僅體現排灣族社會階層結構,也與傳統「一人領唱,其他人配唱」複音唱法相互輝映。此外,無論吹奏或傾聽者,皆以「如泣、如訴」、「有抖音」,「引發『哀思』(talimuzau)」的曲調為美,成為特有的聲音模式與文化表現形式。此外,不同地域或部落在不同時間進程,發展出不同吹奏風格與文化傳承,雙管鼻笛以北排灣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人數較多,並以圓形吹口、三孔鼻笛為特殊;另雙管口笛於Raval為普遍,常見木塞式斜孔吹口。排灣族所使用的雙管口、鼻笛,不管在樂器發展史上、樂器使用的功能性、獨特性上,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重要文化資產,於2011年分別將代表Raval系統所屬的許坤仲與Vutsul系統所屬的謝水能,以「排灣族口鼻笛」項目,指定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點閱數45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 東山吉貝耍夜祭:西拉雅夜祭,最大的意涵就是答謝部落神靈1年來的眷顧,子民以拜全豬最高敬禮來還願,並且以最莊嚴神聖的「O-RORAW牽曲」吟唱歌舞獻給祖靈,並且透過夜祭的舉辦,達到西拉雅文化復振的目的,以及文化傳統的延續、發揚。■ 東山吉貝耍孝海祭: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當初祖先渡海來台,有許多先民死於海上,祖先在「倒風內海」登陸,於蕭壠建立部落(今台南市佳里區)後,為緬懷當初渡海來台祖先,每年社民會至倒風內海海邊「乞水」,並祭拜祖靈以示不忘本。後來部分社民因番屯政策東遷至哆囉嘓社地(今台南市東山區境內)龜重溪畔建立吉貝耍支社,每年農曆9月初5無法再回到海邊祭祖,於是在大公廨附近的農田,面向西南方大海的方向,遙拜祖靈;另一說法為當初祖先渡海來台,受當地一位漁民「阿海」接濟,引導祖先從倒風內海到蕭壠登陸,後來阿海在某年的農曆9月初5於魚塭遭雷殛身亡,蕭壠社民感念其恩情,在番仔塭(今七股區大埕里)建小廟紀念他,尊稱他為「海祖」,族人搬遷至吉貝耍後,依然懷念海祖恩惠,特地在海祖仙逝日子面向大海方向祭拜他,於是發展岀現今的「孝海」祭典。
點閱數22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新化DOC】新化十八嬈蜘蛛精大鬧大目降-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新化DOC】新化十八嬈蜘蛛精大鬧大目降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大目降」即今日臺南縣新化區之舊稱,又稱「大穆降」。「十八嬈」又稱「十八嬲」,十八為農曆18日,嬲指涉女性追求情欲的行為,後因民眾認為嬲(音同鳥)字不雅,改稱嬈(音同饒)。早期臺南縣的麻豆與大目降(新化)在元宵節間皆有「十八嬈」的習俗,關於此項風俗的起源時間、地點,目前尚未發現直接而充足的證據。根據民間傳說,大目降於古代是風水師口中的「八卦蜘蛛穴」,此穴中軸在原三角湧仔農會前的十字路口處,即今日中正路與中山路交叉路口,向8方輻射出8條交通路線:往臺南、關廟、玉井、新市等4條是主線,往大灣、唪(ㄈㄥˇ)口、虎頭埤、礁坑等4條是副線,共8條線,構成一幅似八卦、蜘蛛狀的圖形,因而得名;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又有「七星墜地」的傳說,「七星墜地」的七星,指的是當地7座廟宇:朝天宮、武安宮、北極殿、天壇護安宮、太子宮、觀音亭和清水寺,這7間廟宇的主神為包含媽祖的天上7位神尊,七神降臨人間,共佑生靈。此地結合「八卦」、「七星」,為地靈人傑的風水寶地。
點閱數36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微電影工作營》—尋找客家的味道-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微電影工作營》—尋找客家的味道
竹苗數位機會中心/財團法人明基基金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橫山 DOC 和黎明技術學院合作,由陳名煒老師帶領學生拍攝《尋找客家的味道》紀錄片講述一位身上流著客家血液但不會說客語的戲劇系學生,透過向客家阿婆學習傳統米苔目製作工法,體驗客家、文化、美食及懷念的味道中找到自己的淵源歷史、族群及故事。
點閱數15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上白礁之擔馬草水-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上白礁之擔馬草水
臺南市學甲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學甲區東陽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擔馬草水屬台灣民俗文化廟宇活動特色之一。對神明許願或還願報答方式之一 ,往往都是感受到神明的庇佑而丕吉泰來,這些擔馬草水都是志願性質,因以前醫學不發達,擔馬草水的人還願大都是之前發願祈求大道公幫自己或親人讓身體康復,以及近年來祈願的類型似乎有了轉變,大環境不佳求職不易、創業維艱因此祈願者也不少,當然擔任志願者都受到大道公庇蔭而能順利化解危逆,所以在上白礁這天來還願,伴大道公出巡繞境為無形的兵馬服務,以答謝神恩!
點閱數2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明新書院-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明新書院
中投數位機會中心/果樂整合行銷有限公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明新書院位於集集鎮永昌國小東邊,光緒9年由總理陳長江籌建於集集街,11年11日完工,立「掌握文衡」匾為記,光緒34年遷建於現址,時在柴橋頭庄,並且改稱「崇德堂」,廟地為日人原什太郎捐獻,內供奉文昌帝君和紫陽夫子,正殿旁過水間有地藏王菩薩神殿及開廟恩主神位,是為義學,是集集文化之地 。明新書院建築型式為講堂與齋舍間有翼房,以正殿為中心,廟前埕地坪為石皮鋪面,兩廂房有花台與綠樹,惜字爐位於正殿前西邊,後園及側園有四時花木、假山、飾石、塑像;空曠處陳列民俗文物:石磨、酒醰、犁、簔衣、石臼、製茶車…等,尤以牛車運甕一景稱奇,環境清幽,望西而立,夕陽西沈,落日餘暉,令人湧思亙古情愫。正殿為講學所在,殿宇高聳,屋頂脊樑上以童子馭麒麟飾,栩栩如生,兩側置龍一對,花草、四腳綴飾,左右對稱,表情生動。明新書院於民國七十四年奉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績,修護皆依古貌建材,日式風格,是日治史實的證明,然而其簡樸古拙的格局,是漢族移民屯居的精神所在。
點閱數16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美濃數位機會中心影像紀錄客家開口獅民俗技藝影像紀錄-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美濃數位機會中心影像紀錄客家開口獅民俗技藝影像紀錄
美濃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2018年龍山國小客家開口獅隊前往雲林六房嬤比賽 客家開口獅單獅比賽,教練與學生們練習情形。美濃數位機會中心並以影像紀錄客家開口獅民俗技藝保存。
點閱數18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