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12
藍田書院尋寶記-資源代表圖
web 藍田書院尋寶記
謝濰萁/縣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藍田書院尋寶記
點閱數427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0002-11-30
方位辨識-資源代表圖
web 方位辨識
區玉奇/永康國中國小4年級~國中9年級
一、作品名稱:方位辨識二、製作單位:永康國中三、作  者:區玉奇四、適用領域:社會領域、定向行動領域五、適用對象:認知功能嚴重缺損學生六、設計動機:  認知功能嚴重缺損學生對於方向的概念較薄弱,常常左右不分,學習基本方位對他們而言更是抽象,因此以認識台灣地圖的方位為目標設計本教具,期待學生能更認識自己的國家,培養對土地的情懷。
點閱數1005
下載數43
修改日期:2022-02-14
間接承認琉球為日本國土-資源代表圖
web 間接承認琉球為日本國土
高佩英/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琉球原為清國的藩屬國,也是日本一直所覬覦的目標,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對於搶奪清國藩屬國的行動一直沒有停息過,藉由牡丹社事件的發生,再加上清政府忙於平內亂以及應付西方列強的進逼,沒有能力再與日本周旋,所以在北京專約中承認日本「保民義舉」的行為,成為日後日本併吞琉球的藉口。 這種條約的簽訂,除了金錢上的損失外,更重要的是喪失了國家的尊嚴與地位,也越發的讓日本看穿中國只是一隻紙老虎。而清政府既然承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日本乃於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日本明治8年),公然的阻止琉球向清國朝貢,並命其改用明治年號,繼而命琉球國王尚泰上京(東京),向日本天皇表示感謝日本「保護」琉球民的「恩德」。1879年,更乘「廢藩置縣」政策的進行,正式改琉球為「沖繩縣」。
點閱數40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09
古埃及的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古埃及的學校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有些學者認為最早的學校的源起,是始自西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宮廷學校」。古埃及文明中,古王國(約西元前2686?2181年)和中王國(約西元前2040?1786年)是兩個主要的黃金時代,特別是其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高度發展,促成了文化教育的組織與內容。根據古埃及文獻的記載,埃及的學校大致分為幾種:古王國時期的宮廷學校,主要是教育政府的官吏與王室的子弟。中王國時期,則開始出現組織良好的學校,型態又分為宮廷學校、神廟學校、文士學校等等,分別培養不同的專業人才。到了國力強盛的新王國時期,神廟學校成為研究高深學術和培養高深專業人才的地方,如海立歐普立斯(Helioplis)大寺,它曾被譽為「最普通和淵博的知識中心」,神廟裡的祭司們研究天文、數學和物理學,也開設了幾何、測量、調查、測容量問題的預備課程。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稱海立歐普立斯大寺的祭司是埃及人中最傑出的歷史學者。該寺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經常舉辦一些學術討論,吸引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學者,據說猶太的摩西、希臘政治家梭倫、哲學家泰勒斯和柏拉圖都曾遊學此地。宮廷學校是古埃及王朝建立的教育機構。從古文獻的出土中可以發現,古埃及有紀載歷史的習慣,他們會將大規模的宗教節日和法老的慶祝活動記載下來,而法老為了表彰功績,也會在墓室和神廟中記載下自己創建的功業,這使得古埃及的王室必須雇養一批熟稔文字書寫的抄寫員,而培養素質高的官吏也是古埃及宮廷學校成立的主要目的。神廟學校是神廟的祭司身兼教師,傳授神廟人員文字書寫、語言、計算、幾何、天文等學問,同時也教導他們有關神學、醫學與數學等高深又專門的學科知識。文士學校的教育內容則是屬於比較初級性的知識,主要教授一般人民有關識字閱讀與計算等生活能力,但家境貧寒或奴隸則很難進入學校學習。學生通常在十歲左右入學,但因為家境與天賦的差異,只有少數學生能勤學不輟,直至成年。書寫在埃及的社會是一種具有權力的象徵,特別是具有書寫技能的高級官吏,他們的權力甚至能與法老不相上下。古埃及人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創造了象形文字,用來作為表達與紀錄的符號系統。早期的象形文字是以圖形為基礎,寫在墓穴的岩板、骨片上,多用來紀錄國王或宗教之事。後期象形文字益發成熟,具有表形、表意與表音的功能。學生們在學校學習象形文字的書寫與閱讀,培養基本的讀寫能力。象形文字系統是相當複雜的,因此學習書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師對於學生的要求也十分嚴厲,並例行體罰,有句埃及的諺語是這樣的:「孩子的耳朵長在背脊上,挨打才會把話聽進去」。古埃及人書寫象形文字的材料有紙草、羊皮紙、木或鉛板和陶片,動物的骨頭、木乃伊的裹布也是書寫的材料。他們會用煤灰加水當作墨汁,或是用赭石做紅墨水;筆則是初期用燈心草製作,後來埃及人仿效希臘人,用蘆葦桿做筆。這些資料我們都能經由參觀現代的博物館來了解。
點閱數1440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樟腦的用途-資源代表圖
web 樟腦的用途
王政文/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樟腦經加工可為賽璐珞Celluloid,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工業原料。Celluloid 為1869年,美國人John Wesley Hyatt 所發明,其外型如象牙,原料為精製樟腦和纖維素,其獲利為原來樟腦價格的三倍。Celluloid的形狀有棒狀、管狀和片狀等各種外型,在民生用品上可製作人造絲、梳子、玩具,在化學工業上可製作硝酸、硫酸、火藥,還可以作為染料、塗料等用品。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是安全玻璃的原料,在汽車、飛機上皆可利用,用途可說是十分廣泛。
點閱數1902
下載數14
修改日期:2010-05-25
淡水中正路-資源代表圖
web 淡水中正路
曾清碩/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隨著淡水市街的發展史,我們來到了最後一站-中正路。雖然中正路是大家一向所以為的老街,可是跟重建街、清水街比起來,中正路的發展算是較晚的了。雖然如此,可是中正路卻成了老街當中最繁榮的一條。在日治時代,日本人在此這立了郵局、警察局、消防局、公會堂、街役場等機關,中正路從此就成為淡水的行政、金融、商業中心。
點閱數702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2011-10-26
再造歷史現場-歷史步道的手作修繕-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歷史步道的手作修繕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為了維護「礦業歷史散步道」生態棲地的完整與避免不可逆的破壞, 所指散步道修復工程為以手作步道的方式進行既有登山步道的維護及施作,盡量避免使用大型機具及外來、不可逆之材料施作,盡量減低對於出磺坑文化景觀的生態環境造成擾動,相關手作修繕工法亦須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出磺坑文化景觀保存及管理原則」之規定辦理、整修的步道舖面材質,希望以「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為最高指導原則。 因此,在步道整修的過程中,為減少運輸成本,並使用符合自然環境的素材設施,利用步道周邊的原始石材做為步道階梯的材料,自民國109年(2020)2月到10月,除了先期的修繕作業,期間也舉辦生態健行導覽活動,並針對出磺坑周邊的公館國中、公館國小、福基國小及開礦國小之教職員舉辦礦業歷史散步道導覽解說活動,將步道解說員培訓課程之教材彙整後提供予學校教師參考,幫助學校進行鄉土教材之編列。 手作步道關切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施作工法理念,更希望透過對生活環境的理解,喚醒對環境倫理的反思,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定位,用雙手重拾與土地的關係。
點閱數18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築城於北台灣-資源代表圖
web 築城於北台灣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對西班牙人來說,雞籠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住著不知道底細的住民,還必須擔心荷蘭人的攻擊,到雞籠港之後立即修築防禦工事,維護統治區域的安全,隨即在社寮島構築防禦工事,分別是面向雞籠港岸邊的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以及靠近海岸邊的小山頂上。主堡聖薩爾瓦多建在社寮島東邊,要塞的主結構鄰近雞籠港,主結構四角外邊還有小稜堡,主結構裡有一塊空地,當成一個小廣場,作為搭建兵營、火器庫房等房舍之用。除了聖薩爾瓦多要塞之外,社寮島還有三個附屬的防禦工事,聖路易士(San Luis)拱衛社寮島與臺灣本島之間形成的狹長水道,即是今日的八尺門;「聖米蘭」(San Millan)蓋在島上東側面海的山上,負責瞭望事務,又被稱為「瞭望」(La Mira)堡;「聖安東」(San Anton)蓋在社寮島中央山上的制高點,又被稱為「撤守」(La Tetirada)堡。這三座都是圓堡,也就是圓柱型的小型防禦建築,由於缺乏深厚的城牆,防禦力不如要塞與稜堡,通常是設在海邊或山上作為崗哨,並非主要防禦火力的地方。主堡聖薩爾瓦多擁有最強大的火力與兵力,是防禦領導中心,其他圓堡各司其職,聖米樣堡可偵測可能來自海上的敵人;聖路易士堡除了防阻敵人從八尺門水道進入雞籠港灣外,更是防止原住民從臺灣本島進入和平島的前哨站;位於島上制高點的聖安東堡,屏障整個島上西班牙人的防禦工事,也是西班牙人在戰事失利時,可作為暫時退守的據點。此外,長官官邸、民宅等建築,座落在聖薩爾瓦多與社寮島小山之間的平坦地區,1631年左右,此地約建有30間木造房屋,供殖民地長官與十個已婚的軍官、商務員及其他人居住。1627年,發生淡水原住民首領誘殺西班牙人的事件,1628年,西班牙提督嘉烈紐(D. Antonio Carennio)率領遠征軍進入淡水河河口,經過武力激烈戰鬥之後,讓淡水原住民大為恐慌,因而向西班牙人道歉,並提出和平共處的要求,覬覦淡水一帶豐沛稻米產量的西班牙人遂同意其要求。1628年初開始,西班牙人開始在淡水設置要塞,淡水便成為西班牙人在北臺灣的一處據點。這座聳立在今日淡水河口小山上的要塞,現代人稱為紅毛城,西班牙人取名為「聖道明城」(Santo Domingo)。這個要塞倚山面海,可以眺望整個淡水河口及控制淡水河的進出,是個建構防禦工事的好地方。可能是缺乏石材的關係,淡水的防禦工事是將大木樁深入土中,然後將木樁並聯圍繞而成,木樁底部鋪上土石,還有多門火砲架在上面,要塞使用的建築材料是黏土、蘆葦、竹子和木材,材料雖然簡單,卻成為西班牙人控制淡水河口附近原住民部落的核心。按照荷蘭人Gerbrantsz Black1629年所繪的北臺灣地圖來看,西班牙人除了蓋了一座要塞之外,還在河邊以木頭圈了一處城寨,應付船隻靠岸及搬運補給時的突發狀況,城寨內還有房舍,可能是西班牙駐軍的宿舍、貨倉及火藥庫等。
點閱數42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4
石窟-資源代表圖
web 石窟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石窟藝術產生在古代印度。最初,它只是利用山間自然的洞窟作為佛教徒坐禪修持、集會及生活之用,後來,人們自己開山鑿洞,並開始在洞中設置佛像、佛塔、畫上壁畫。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石窟藝術也一起傳入。莫高窟(甘肅省敦煌市)、雲岡石窟(山西省大同市)、龍門石窟(河南省洛陽市)為中國三大石窟,這些石窟藝術對於研究佛教史、繪畫、雕刻、建築、樂舞、服飾、東西文化交流等提供極為豐富的的資料。
點閱數2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傳奇-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傳奇
金門縣文化局/金門縣文化局國小5-6年級
金門的風獅爺是當地村落的守護神,具有長久的歷史和文化意義。自元明以來,金門受風沙、倭寇等災害困擾,先民便設立風獅爺以防風沙、避邪、鎮煞,並保護村莊。風獅爺形象象徵獅子的威猛,具有驅邪避災、辟煞鎮風的功能,並可防止白蟻等害物侵襲。風獅爺的設立與金門民間信仰密切相關,往往位於村落的出入口,面朝村外,保護居民免受災厄。風獅爺通常由村廟主導設立,並有開光儀式,根據村莊的需要選擇合適的位置和數量。金門的風獅爺有不同的造型和大小,從高大威猛到小巧精緻不等,並且在外觀上各具特色。隨著觀光業發展,風獅爺已不僅是守護神,也成為金門文化的象徵,吸引大量遊客參觀。風獅爺承載了金門先民的堅韌與智慧,並成為金門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在民間廣泛信仰與崇拜。
點閱數18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