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8
中共入藏與達蘭薩拉-資源代表圖
web 中共入藏與達蘭薩拉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我政府播遷來台,中共控制大陸。共軍於西元1950年10月進藏,後達賴十四世派代表與中共政府簽訂「和平解放西藏的辦法協議」共十七條。西元1954年達賴十四世與班禪十世曾參加中共召開的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但中共對西藏控制愈烈,終在西元1959年引起藏人大規模武裝抗暴運動,達賴十四世出奔,有八萬五千多人隨行,在印度北部建立達蘭薩拉流亡政府,為西藏人民權益奔波世界迄今,祈求世人支持,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肯定,亦曾抵達自由中國台灣弘法。而中共政權在西藏建立自治區,加強交通、經濟、觀光各方面的發展。西藏未來將如何的發展,期望用和平與智慧,對世界最後的淨土-西藏的美好幸福,各方多加努力。
點閱數35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文化保存-剪紙(李煥章)-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剪紙(李煥章)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剪紙藝術為傳統中華文化中重要的常民裝飾美術之一,保存者的作品除能體現往昔常民的生活形態、民俗節慶、吉祥寓意外,更汲取文學名著、書法名畫、歷史人物等作為創作題材。
點閱數14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湖西】湖西頌-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湖西】湖西頌
湖西數位機會中心/澎湖縣湖西鄉湖西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湖西頌,是道盡湖西鄉當地的人、事、時、地、物及慶典、氣候等,所創作出來的詞曲。湖西社區發展協會 辛天澤 理事長,利用道地的澎湖湖西腔的臺語,將湖西頌朗誦出來,透過字字句句的表達,讓人想像並了解當時在地人的生活、心情模樣與歷史故事。
點閱數15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康軒六上社會八田與一-資源代表圖
web 康軒六上社會八田與一
尤麗秋/東區裕文國小國小5-6年級
康軒六上社會八田與一
點閱數359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20-12-29
纏足奧秘-如何纏足-資源代表圖
web 纏足奧秘-如何纏足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纏足的目的,是要將腳束縛、抑制其生長,而保持小腳的形式,但在完成小腳的過程中,是十分痛苦的。纏足的方式可分為兩種:1.早纏,俗稱「慢裹」:大多是有錢階級的婦女纏足的方法,在女孩約在3~4歲左右起,母親將小腳關節弄脫臼,用布緊纏,使腳無法隨身體成長而長大。因為是採用漸進的方式,所以纏足的時間較長,但較不疼痛,且比較容易達到三寸的標準。但纏足後的婦女行走不易,需要別人攙扶才能走路。另外,身體會比較虛弱,容易生病。2.急纏,俗稱「快裹」:較為貧窮的中下階層的家庭,會採用此一辦法。這是因為中下階層的家長忙於謀生、與女孩必須工作等因素,使得她們大多比較晚才纏足,大約在8~9歲,甚至有人至15~16歲時才纏足。纏足時大多挑一吉日,請有經驗的老婦負責,將除了大姆趾以外的指頭,迅速、一起扳折到腳底板,再用布緊緊纏緊。由於是在短時間內,將腳趾頭弄斷、纏緊,達到形成小腳的效果,故所耗費的時間較短,對整體身體健康,造成的摧殘相對較小。且纏足完成後,仍可以進行粗重的工作,甚至可以背重物、練武功。正因為是急速纏足,所以不僅在纏足過程中,較慢纏方法更加疼痛,而且纏成的金蓮外觀比較難看且大,很少能達到三寸。雖然纏足對女子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但對古人而言,小腳是種美的代表。且小腳又與婚姻的幸福與否產生關聯。簡言之,當時人認為若有一雙三寸金蓮,才易嫁到好夫家。因此不論貧富之家的女孩,皆努力纏足。然而,是否纏足、纏足的樣式、流行的程度等,是會因地域、種族、身份、氣候上的不同而有差異。例如在清朝時,滿族婦女基本上是不纏足的;在漢人中,客家婦女則多為大腳。又如明朝曾規定,有些身份較低的人,是不准纏足。因此在注意到普遍的流行中,也不要忽略差異性的存在,而誤以為所有人皆做同樣的事。
點閱數60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文化保存-新竹水道取水口-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新竹水道取水口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國小5-6年級
為因應市區發展與民生需求,臺灣總督府於1914年啟動新竹水道建設計畫,歷經波折後於1929年完工通水。水道以隆恩圳上游伏流水為源,透過集水井、唧筒井與唧筒室運作,將水抽送至十八尖山分水井,成為當時供水系統核心設施。取水口完整保留唧筒室與唧筒井,建築融合洗石子外觀與西洋歷史樣式,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公共衛生工程。新竹水道取水口於戰後轉型為水資源展示館,結合歷史、建築與科普教育,透過新竹水道旅行圖、機械造型美與力等主題展覽,以及知水、識水、惜水、護水四大概念,強化民眾對水資源的認識與保護。設施融入紙船流放、攀岩滑梯等感統體驗,打造親子共學的新場域,讓百年供水系統成為寓教於樂的文化新地標。
點閱數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會遶境的白海豚-資源代表圖
web 會遶境的白海豚
教育雲教學資源教案編輯暨推廣計畫團隊/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小5年級
說明中華白海豚與大甲媽祖遶境的關聯,了解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之爭所呈現先民開發的艱辛歷程,並比較海峽兩岸關於中華白海豚與民間媽祖信仰結合之原因,藉此導引至臺灣西部河流及海岸特性,反省中華白海豚的遭遇與人類生存環境的問題。
點閱數624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7-02-10
西人與荷人的貿易競爭-資源代表圖
web 西人與荷人的貿易競爭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17世紀初,西班牙人試圖擴張在東亞海域的勢力,卻面臨了荷蘭人的挑戰。荷蘭人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又在爪哇島的萬丹(Bantam)成立商館,想控制丁香、肉豆蔻等香料貿易,因此在香料群島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發生衝突,戰事還波及菲律賓,特別是馬尼拉。荷蘭人認為馬尼拉是西班牙在東亞的重心,削弱馬尼拉才能抵制西班牙人在香料群島的勢力,因此採取了阻斷馬尼拉對外貿易的策略。荷蘭派船隊攔截來自摩鹿加群島的香料船隻,以及來自美洲的大帆船與來自中國的商船,這個策略削弱了馬尼拉的經濟實力,迫使中國商人轉到荷蘭人在東亞的據點貿易,荷蘭搶奪船隻所得的戰利品,也讓東印度公司有更多的戰爭經費與貿易資金。不久之後,荷蘭人成為摩鹿加群島的控制者,西班牙人在當地只擁有一個小島上的堡壘,住民都站在荷蘭人那邊,協助荷蘭人防衛摩鹿加群島,日本也同意與荷蘭通商,荷蘭人在平戶建立商館,並持續在中國、菲律賓海域搶奪中國船隻,將劫掠來的物品銷售到日本。1610年9月,菲律賓總督Juan de Silva 向西班牙國王報告這個消息,1611年12月19日,西班牙國王回信給Juan de Silva,表示支持總督派艦隊攻擊荷蘭人的作法。1616、1617這兩年,荷蘭人又從歐洲派艦隊來東亞,雖然後來被西班牙打敗,但是已經對馬尼拉造成極大的壓力。1616年8月,耶穌會一位省會長寫信給西班牙國王,信中抱怨菲律賓的狀況,中國貿易及美洲貿易已經明顯衰退,東方海域充滿敵人的船隻,希望國王能增派兵力到菲律賓。不利的情況終於迫使西班牙檢討國際情勢,1619年,道明會教士馬地內士(Bartolome Martinze)提出轉進臺灣作為新的貿易據點,發展中國及日本貿易的主張。馬地內士曾經兩度到臺灣,他強烈指陳在台灣設立貿易據點的好處,此種看法影響了菲律賓總督Alonso Fajardoy Tenza。1621年,總督寫信給西班牙國王,建議在台灣設立據點,以便與中國、日本做生意,這樣就可以不用由馬尼拉到日本,因為馬尼拉的絲價已經與日本長崎一樣昂貴,難以獲利。
點閱數451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4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彰化縣芳苑鄉的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最早紀錄於日治時期,為當地養蚵產業與自然環境互動下孕育出的獨特生活方式。當時居民飼養牛隻不僅用於農耕與運輸,亦扮演運蚵的重要角色,據傳全盛時期當地曾有300多頭海牛。這種以牛車載運蚵苗與成蚵的方式,體現出人與動物協作、適應潮間帶地理條件的傳統智慧,顯示其蘊含系統性知識與傳承脈絡。2012年BBC報導此文化奇景,2016年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然隨著機械化取代牛車,海牛數量大幅減少,2020年僅剩7頭,是需要政府介入保存的當地文化之一。
點閱數6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佛教洞窟遺址 - 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資源代表圖
web 佛教洞窟遺址 - 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麥積山石窟:在中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麥積山石窟據有關歷史記載,開鑿年代在西元三八四至四一七年的後秦時期,後經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歷代皆有修鑿。西元七三四年,天水一帶地震,崖面中部塌毀,使窟群分作東西兩部分。東崖存洞窟五十四個,西崖一百四十個,保存泥塑、石雕造像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藝術見長,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館”。麥積山石窟是中國諸多石窟寺廟中風景最為秀麗的一座,以七佛閣、萬佛洞、牛兒堂、寂陵等最為著名。泥塑以形傳神,神形兼備,反映的內容具有徹底的世俗和濃厚的生活情趣。塑繪手法是上彩不重彩,特色顯明。為中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二十五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一千六百多米,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 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和田約特干: 該遺址是古代於和闐地區重要的聚落遺址;從現代遺址的分佈看來,遺址無任何古建築痕跡,城池輪廓亦不詳。歷代出土文物均來自於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層,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在遺址的東北角,有一處裸露於地表的文化層,陶片密集分佈。歷代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殘片、古錢、玻璃片、珠子、金質鑄像、畫押、玉塊及骨頭等文物。陶俑多為人物、動物等造型,陶器碎片大多有刻劃、壓印和附加的紋飾及浮雕,題材為植物、人物、動物與幾何形圖案,波斯、希臘風格極濃。
點閱數355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