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39
DOC在地課程-布農族的藤編文化電子書-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布農族的藤編文化電子書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海端數位機會中心位於臺東海端鄉崁頂社區,此社區的民眾,約有99%是布農族,看見部落技藝逐漸佚失,海端DOC與社區合作,從藤編的數位記錄開始,開辦數位影像、影音記錄與後製剪輯、圖文編排等課程,帶領部落民眾一起將之數位化,透過數位電子書的形式,使布農族手作藤編工藝能傳承、延續,也藉此網路行銷提升工藝的兢爭力。從余青山講師的聘用開始,針對背簍、圓框背簍、扁型背簍及篩藍、小型置物籃等基本資料蒐集、彙整到精簡介紹,與藤編製作步驟與過程,由影像紀錄、拍攝及後製修圖...等完成影像成果。 最後,數位典藏排版的工作,則邀約學員回到數位機會中心教室,將蒐集彙整過的藤編介紹文案,籐編製作步驟照片及影片,透過簡報軟體進行圖片、文字及影片的編排。
點閱數28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資源代表圖
web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政府及臺灣總督府對於留學教育並不加干涉或限制,但臺灣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中高等教育及教學資源缺乏,加上時代潮流的刺激,造成日治時期留學教育漸成蓬勃發展之勢,尤以留日為最。在日本國內升學遠比臺灣地區升學還要方便,較易取得更高的學歷,讓不少有心向學的學子趨之若鶩,競相留學日本。在臺日人子弟受教權的問題,一直是總督府施行教育政策的關鍵。為了改善高等教育的不足,解決升學問題,銜接日本國內課程。總督府於1922年增設臺北高等學校,先設尋常科,修業年限四年;1925年,增設高等科,分文、理兩科,修業年限三年。統計1928年至1945年的畢業生,共計日籍生2035人,臺籍生591人,兩者之間相差懸殊。日本領台之後,李春生深知日本屬於文明國家,為了讓家族子弟接受近代化學校教育,特意挑選族中子弟,遣送至日本國內就學。其他士紳家庭競相仿效,不約而同地將子弟送往日本受教。留學風氣就此開啟。臺籍學生選擇就讀的科系,以習醫者為數最多,佔百分之六十;習法政者居次,佔百分之十五;文科等所佔比例較小。部分留學歸國畢業生的出路甚廣,不是自行開業,就是被各公私立機關所網羅。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有專精的留學生,投入1920年代以降臺灣的政治及社會運動。有些知識份子也創辦報紙,倡導新文藝等活動,扮演各種運動的先驅者或核心角色。
點閱數20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photostory-海東成長-14-資源代表圖
web photostory-海東成長-14
陳詠綺/海東國小國小1-6年級
以照片說故事的方式介紹海東的校園 學生須利用照片用軟體編輯
點閱數313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2-12-07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點閱數20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華麗再現-資源代表圖
web 華麗再現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進入1820年代,西方女性逐漸脫離新古典主義平實素雅、強調高腰的服飾,再度走向十七世紀華麗的貴族服飾審美觀。1820~1830年代服飾的特色是強調下半身裙擺的華麗縐褶,上半身袖子的設計也表現出華麗誇張的造型,以裝飾感強烈的「落肩」設計與誇張的「羊腿袖」風格來強調肩部的寬度。此外,為追求上半身的美感,緊腰衣再度成為不可缺少的工具。當然,在這個追求誇張的年代裡,誇張寬大的帽子也是美女的必備配件之一喔!
點閱數27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6-29
文開書院-資源代表圖
web 文開書院
蔡婉緩/新竹市政府教育處國小1-6年級
被譽為有開台文化之父的文開書院
點閱數25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12-27
教會內部的腐敗-資源代表圖
web 教會內部的腐敗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教會威望的低落固然削弱了教會的力量,但真正讓許多人痛心疾首的是教會腐化奢侈的生活,這是許多宗教改革者急欲根除的弊端。在中古時代,教宗的地位超越任何世俗的君主而成為歐洲的共主,累積的權勢與財富等更是驚人,例如︰教會領有的土地約占當時西歐土地的三分之一,除了領主應享的權利外,還向人民徵收「什一稅」等稅捐。中古後期城市興起後,受到商人牟利行為的感染,教廷從教徒手中搜刮錢財的方法更多,他們利用各種方式牟利。安貧、守貞與服從的誓約早已拋諸腦後,許多鄉村教堂裡的教士開設酒店、賭場以增加個人收入,甚至還娶妻生子。不只低階教士如此,更令人痛心的是連教宗都不能堅守誓約,如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Ⅵ)有不少情婦,生子女八人,還為他的子女奪取封建領地;又如教宗李奧十世(LeoⅩ,1513-1521)曾利用他的職權,出賣兩千多個高級教職,平均每年可增加約一百多萬金元的收入。面對如此腐敗的教會,許多人急欲改革。「贖罪券」(Indulgence)是教會歛財的方法,也是促使馬丁路德改革的導火線。贖罪券是在十字軍東征期間,為了籌措軍費而發賣的物品,後來成為教廷斂財的工具。教徒透過購買贖罪券,來求得自身罪惡的減免,因此,贖罪券與罪罰的赦免有密切的關係。理論上,只有上帝才能赦免人的罪,但是教會認為他有能力可以為教徒取得一紙減免狀,雖然不能保證能夠赦免全部的罪惡,但是贖罪券可以減免教徒在世上及死後可能遭遇的苦行與懲罰。此外,為了使行為合理化,教會認為賜與罪人贖罪券,贖罪券領受者出於自由意志而「奉獻」給教會的金錢,並不涉及買賣行為的關係。十六世紀初,教宗李奧十世為了解決財務問題,因而擴大規模發行贖罪券。為了鼓勵一般人多買贖罪券,教會人士常過份吹噓贖罪券的好處,一般人普遍流傳這樣的想法︰「金錢投進募捐箱的當兒,從煉獄中就飛出來一個靈魂」,甚至還將贖罪券比作進入天堂的通行證。因為宣傳得力,能夠免除罪惡的說法頗具吸引力,不少民眾爭相購買贖罪券。但已有人對教廷的行為提出強烈質疑,認為此舉根本違背了聖經的說法。雖然有教宗李奧十世正式公布的教令,允許贖罪券的發售,但不少歐洲國家的君主仍禁止在其境內發售贖罪券,許多知識份子也抱持著反對的立場,例如︰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s)就是針對教廷販售贖罪券的不當而寫的名作。
點閱數6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傳統技藝-香筒-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香筒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竹製香筒,圓柱形的筒身於上方開口,筒身週邊有淺浮雕裝飾,雕刻主題為松樹、鶴鳥與山石,是「松鶴延年」的吉祥主題。筒身鬆有一層紅漆,整體給人裝飾典雅之感。香筒是用來承裝祭祀用的線香之容器,通常出現在祭祀的空間,如祠堂、神明廳等處,其材質多樣,有木、石、竹、錫、陶等,形式上則有方有圓,多裝飾有祥瑞圖案。圓形香筒高度較高,用以完全容納線香,筒身多作竹節或八角形式。
點閱數19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7
日治時代的經濟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日治時代的經濟發展
王慈雅/仁德區大甲國小國小5-6年級
日治時代的經濟發展
點閱數124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0-12-29
電子書-資源代表圖
web 電子書
程久玲/縣立虎尾國小國小1-6年級
認識學校
點閱數245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