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013
永續發展-12 綠色經濟-資源代表圖
video 永續發展-12 綠色經濟
因材網國小5-6年級
綠色經濟是一種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模式。應用循環經濟,搖籃到搖籃設計理念,在所有產品(包括生物與金屬)的生命週期的每一個階段,生產端都能掌握物質材料使用的生態效率與再利用處理技術能力,消費端也要積極參與減少資源使用、提升資源循環廢棄物回收。
觀看次數125
修改日期:2024-01-23
桃園_三坑文化園區-資源代表圖
web 桃園_三坑文化園區
張峰銘/桃園縣立桃園國小國小4-6年級
桃園_三坑文化園區
點閱數36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12-26
人權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人權教育
邱孟緘/縣立立仁國小國小1-6年級
人權教育
點閱數650
下載數27
修改日期:2011-10-20
臺北市萬華區的鄉土環境~艋舺龍山寺和地藏庵(下)-資源代表圖
臺北市萬華區的鄉土環境~艋舺龍山寺和地藏庵(下)
觀看次數356
修改日期:2019-12-04
吐蕃強盛時期-資源代表圖
web 吐蕃強盛時期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機佔有西域大片土地。安史大亂中,肅宗即位,唐將郭子儀與吐蕃會盟。代宗廣德元年(西元七六三年),吐蕃以唐蕃曾有赤嶺劃界,答應給吐蕃每年絹五萬匹未付,率党項、吐谷渾各族二十餘萬入寇,在安史降將高暉率領下攻陷長安,代宗逃往陜州,官吏六軍逃散,吐蕃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唐命郭子儀進擊,吐蕃佔領長安十五天後撤退,代宗才能回京。吐蕃以攻陷長安的表現自豪,曾在布達拉山立石紀功。此後吐蕃又攻下許多唐朝的西疆土地,唐朝不得已,被迫再與吐蕃兩次會盟。因此,西藏史家描述說贊普赤松德贊在位時是吐蕃國力最強盛時期。
點閱數54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5-06-15
民主社會為什麼人人必須遵守社會規範?並要懂得理性溝通、理解包容與相互尊重?-資源代表圖
民主社會為什麼人人必須遵守社會規範?並要懂得理性溝通、理解包容與相互尊重?
觀看次數83
修改日期:2024-11-28
環境倫理-22 世代正義II-資源代表圖
人類的發展能夠滿足當代的需求,且不致危及後代子孫滿足其需求的機會。
觀看次數168
修改日期:2024-01-18
再造歷史現場-《也有餘紅也有風》|基隆潮西岸走|大基隆歷史場景系列影片-資源代表圖
以白米甕為主題進行影像紀錄,記錄整個修復過程,並且納入專家訪談、史料文資呈現、基隆歷史發展與基隆西岸的介紹等人文元素,5支影片分別為「西岸篇—三木君的夏天」、「小吃篇—朝牌食堂」、「步道篇—我家後面有砲台」、「願景篇—唱歌的海翁」、「砲台篇—也有餘紅也有風」。 除影像紀錄,另外也辦理以「流籠到基隆」為名系列活動,包括音樂展演、城市漫步、明信片繪畫等互動,期待民眾能夠更了解基隆西岸的文化發展。
點閱數14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第二單元生產與消費~第2課消費與生活-資源代表圖
1. 能了解消費的目的與原因。2. 能了解影響費的因素。3. 培養正確的消費態度與觀念。4. 培養謹慎評估與計畫消費的觀念。5. 知道如何防止詐騙集團的詐騙。6. 知道有哪些途徑可以解決費糾紛。
點閱數690
下載數33
修改日期:2019-12-26
中西、古今之對話-纏足與高跟鞋-資源代表圖
web 中西、古今之對話-纏足與高跟鞋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經過一系列的介紹,想必大家對於中國的「金蓮」與西方的「高跟鞋」已有基本的認識了,不知各位讀者對於中國與西方的鞋子有什麼樣的觀點呢?或許對許多人而言,認為中國的纏足真是殘忍,為了追求美而將腳加以扳折至變形,這是醜陋且不人道,不像我們現在的穿高跟鞋才是進步的。當然纏足是殘忍且可怕的,是需要嚴厲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認為婦女的腳達到三寸是種美是古人的想法,不僅許多男性認為如此,古代的中國婦女也自認為如此,並身體力行。雖說「小腳一雙,眼淚一缸」,但當纏成標準且漂亮的三寸金蓮,相信心中應是充滿無比喜悅。換言之,這是當時人的審美觀,是古人認為必行之事,如同我們現在認為女性出門前化妝,是必要且基本的;也如同許多女性認為纖瘦、大胸部才是美,而進行一連串的手術。至於高跟鞋,雖然對女性身體的殘害,遠不如纏足造成明顯,但其仍然在傷害現代社會中的女性健康。很明顯地,若由一名平時不穿高跟鞋的女性,腳穿高跟鞋站立或行走,在幾分鐘後小腿、腳板會逐漸有酸麻的感覺;若再勉強不休息,腳很快便會感到疼痛;而穿愈高的鞋子,這樣不舒服的感覺會愈快出現。或許有人會說,看到許多女性穿高跟鞋似乎十分輕鬆,甚至可以跳舞。但要注意的是,那是她們已經「習慣了」。此外,目前醫學已研究並提出警告,長期穿高跟鞋的女性,容易出現背部和膝部等相關病變,需要特別注意。因此當我們以現在的觀點一昧批評古人時,或許應設身處地為古人想想外,也別忘了回頭想想自己,或許我們與古人所做的事情內涵是相似的,只是表現出來的程度與現象有所不同罷了。
點閱數812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05-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