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大市集Logo

另開新視窗,顯示搜尋技巧說明 另開新視窗,顯示熱門搜尋文字雲
網站導覽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國小5-6年級(三)
搜尋相關的資源 1,720
傳統技藝-小籃-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小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竹籃,寬竹片框成圓形的器口,器身以竹篾斜紋編成,籃底略呈方形,兩個側面各穿出兩個竹片,在藍口上方形成交叉提把,整體不做裝飾,造型簡單實用。籃子是傳統常用的承裝容器,一般而言較籠為小,形制簡單,造型有圓口、方口等,材質多樣,有竹、藤、藺草、棕櫚等材質。因其用途又可分為魚具、農具、飲食具等,承裝物品之後可以透過提、挑、背等方式搬運移動。
點閱:173
下載:0

傳統技藝-鄉情-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鄉情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藏品「鄉情」描繪作者兒時在瓜藤下奔跑玩耍的情景,透過對大自然細微的觀察,以綿延不絕的瓜藤、小草、螞蟻及蝴蝶等成群的昆蟲展現旺盛的生命力。除了以黃金精雕栩栩如生的昆蟲、瓜果、瓜藤外,泥土底座另以白銀製成,竹子則由青銅燒熔鑄造而成。
點閱:153
下載:0

傳統技藝-茄苳入石柳方凳-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茄苳入石柳方凳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茄苳入石柳方凳,形式上是以深色的茄苳木作為主要材料,其他部位基本上少做裝飾,但在椅面下方則做束腰,束腰下方的的裙板則做出茄苳入石柳的異木鑲嵌裝飾,透過淺色的石柳木片與深色的茄苳底板,不同木材的鑲嵌達成色彩與材質對比的視覺效果。在裝飾主題上,是以梅花與兩隻雀鳥為題材,雀鳥在梅枝上跳躍互動的圖像象徵了喜上梅梢的意涵。
點閱:154
下載:0

傳統技藝-考生籃擔-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考生籃擔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三件一組的考生籃擔,由兩個考籃與一個扁擔組成。考生籃是以竹骨竹編方式製作,以竹片為框架,籃面、蓋面則都以竹篾編成,籃體竹片上可見釘子接合痕跡。在上蓋與籃體間有鎖頭,在籃體底部有金屬環與孔洞,用以穿綁繩子,固定籃體,並方便肩擔。扁擔兩端窄中間寬,兩端有突起之鈕,鈕中有孔,亦是方便穿綁繩子之用。這類考生籃,又稱為書生籃、童生籃,是古代科舉社會學子在上學或應試之時,用以承裝文房四寶、書本用具之用,故得其名。小者可用手提,大者則可用肩挑。
點閱:163
下載:0

再造歷史現場-家屋修復過程-資源代表圖
web再造歷史現場-家屋修復過程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佳心Istasipal家屋位在玉山國家公園境內,自卓溪鄉瓦拉米步道登山口入山,徒步走約5公里路程即可抵達,「佳心舊社Istasipal家屋修復工作」委由臺東大學執行,邀請參與過地景修復試作計畫培訓的族人一同參與,在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這棟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修復前的家屋遺跡,僅餘3面傾圮的石牆、屋內2個三石灶、室內葬及幾塊鋪在地上的大石板等遺構。 布農族石板屋由一組完整木結構、屋頂鋪設石板及四面疊石牆所構成,屋內備有小米倉、三石灶和隔間的臥房等,屋外前庭則會鋪設石板,屋後和兩側建置排水系統等,每個工項都有精細的建築技法和相應的複雜知識系統,此次計畫不只修復石板屋,也整理家屋周邊的2塊耕地及採用生態工法和布農族人的方式手作步道,逐步再現佳心舊部落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地景,並同步紀錄相應的儀式和祭儀,佳心舊部落Istasipal家屋除是復振布農族石板屋文化與建築工法的新起點,更是具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自計畫起始日至今已執行了31次家屋維護工作紀錄,執行日期從2021年9月13日直到2022年11月15日共有62週,因此要執行31次的維護管理。 維護重點主要為視察屋內人字木結構水漬檢查、隔間木構建築蟲腐蝕檢查、家屋周遭環境清理與營地設施檢查。由固定工班進行兩週一次的維護工作,包括巡查及紀錄、室內煙燻木購屋架以及環境整理。若遇天災或人為破壞情形,進行緊急處理。
點閱:145
下載:2

傳統技藝-量器-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量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木製量器,器身上窄下寬,整體呈現梯形,器身以木板製成,器口與器身有多條金屬固定,兩側則有橫棍穿過金屬,應為方便移動搬運之用。正面則刻有「校準府斛」四字,通體皆無裝飾,為著重實用之器。清代各地度量衡並不統一,因地制宜,各道府州縣為求交易公平頒佈相關標準,製造相關度量衡標準器具,本藏品之「府斛」即為地方府級行政機關之標準量器。
點閱:145
下載:0

傳統技藝-樂者-椰胡-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樂者-椰胡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臺灣皮雕藝術家段安國的作品「樂者」中之椰胡。作品利用皮革上的毛細孔及拉扯產生的紋理皺褶,呈現出樂手拉椰胡的生動表情及立體姿態。不同於科班出身的同行,段安國沒有美術科班背景,只是一位曾在市場工作的肉販。正因沒受過美術教育,其作品更顯得質樸非凡。他認為在焦躁浮動的社會中,需以慢活的態度調適身心,因此常以市井小民作為題材,多以懷舊調性傳達對生活的思考。
點閱:187
下載:0

傳統技藝-羅漢-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羅漢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此為臺灣皮塑工藝大師詹鏐淼先生的作品。利用皮革的膚色來呈現人物的皮膚質感,不同於木頭材質的硬度,皮革的柔軟更能展現襯托出流線的美感,而且不是其他材料所能達到的效果。透過皮革生動地表現出羅漢衣紋的線條、容顏的立體感,讓觀者感受到「羅漢」的外在情緒以及莊嚴姿態。詹鏐淼認為皮革的應用範圍,可以從實用的日用品轉而走向非實用的裝備性及藝術性,並且認為皮革可能從平面的表現(皮雕)進而轉向立體化的表現,此作品即是發想自此。
點閱:161
下載:0

傳統技藝-畚箕-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畚箕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竹製畚箕,以竹片彎撓成U形骨架,中間部分則為竹編的器身,以竹篾與骨架連接,無耳。畚箕是臺灣最常見的承物工具,農事、工程等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只隨處可見,用途也非常廣泛。畚箕最常見是以竹藤製作,承重又耐用,U形的器身,前方有開口,可用來掃入承裝物品。常見兩側或後端有做器耳,方便使力與搬運,也可連接繩索,用扁擔搬運。
點閱:166
下載:0

傳統技藝-思情綿綿-資源代表圖
web傳統技藝-思情綿綿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皮雕作者為葉發原先生,其擅以大自然與生命為題材,以「藝術根生於鄉土,創作來自於生活」為創作精神,使其作品充滿田園野趣及對鄉土的關愛。本件作品是以皮雕絲瓜為主體,作品中除了可見數個絲瓜之外,還有一朵黃花,使得作品充滿亮點。絲瓜是爬藤類植物,其藤攀附而上,綿延不絕,在文學作品中常被借喻為綿延的情感;取名思情綿綿,一方面是取其絲瓜的「絲」字與「思」同音,一方面也用瓜藤來比喻情感的延伸纏繞。
點閱:180
下載:0

上一頁按鈕圖示下一頁按鈕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