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紀西班牙在世界各地的擴張,主要是為了傳教及貿易,佔領北臺灣的目的在於發展與中國的貿易。1628年之後,西班牙透過雞籠駐軍與福州官方聯繫,希望開啟雙方之貿易,但是聯繫了三、四年之久,福州官方卻未同意西班牙人前來貿易,雖然西班牙希望能以葡萄牙在澳門經營貿易之模式,取得福州官方的同意,但是福州官方始終拒絕。福州官方以福州為省會所在,係根本之地,不准外人前來為由,加以拒絕。雖然西班牙人無法透過雞籠與中國展開官方貿易關係,但是民間貿易卻持續進行中。中國人在雞籠的貿易相當久遠,1626年西班牙人剛到雞籠的時候,中國商人即載著米糧和建材給西班牙人,中國商人向來消息靈通,不受任何信仰、政權的拘束,只要有商機就會載運各種商品前來交易。1628年,西班牙船從雞籠回到馬尼拉時,即載運很多中國的商品,當時福州與雞籠、淡水之間的貿易已經頗為熱絡。西班牙人佔領雞籠第三年,中國商品已經透過雞籠轉運至馬尼拉,而馬尼拉的白銀也流向雞籠,再轉入中國商人之手。 中國商人經營福州與雞籠之間的貿易,同時也有人經營雞籠到日本、雞籠到馬尼拉的貿易,甚至有中國商人的船從雞籠開往荷蘭人的大員,因此雞籠、淡水只是中國商人在東亞海域貿易據點之一,他們除了從事跨海的貿易,供應雞籠、淡水的西班牙駐軍各項物資之外,也與當地的住民貿易。中國商人除了自南島民族住民取得金與銀之外,重要的產品還有硫磺、藤與鹿皮。硫磺盛產於淡水的北投,在西班牙人佔領雞籠、淡水之前,原住民會大量的賣給中國商人,中國商人通常是用花布或其他東西交換,兩塊價值三里爾(Real)的布可以換取五擔硫磺。
修改日期:201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