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94
DOC在地課程-上白礁之請水火儀式-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上白礁之請水火儀式
臺南市學甲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學甲區東陽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甲慈濟宮建廟三百多年主神開基保生二大帝也有八百多年歷史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都舉行平安繞境上白礁活動隔海遙祭保生大帝祖廟-緬懷先祖,慎終追遠當牛角哨響起,七星寶劍做法來加持呼請五營兵馬兵將到壇前手持象徵保生大帝親兵的鴨母令來迎請五營兵馬水兵水將法師帶領爐主,持水甕取聖水,具有飲水思源之意請火儀式的頭香供信徒祈福使用,代表著薪火相傳期待明年的上白礁能熱鬧登場
點閱數29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陳儲山位於台北市公館圓環東側,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該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軍事防守重地,並且在日治時期成為農業研究中心。2016年,陳儲山被列為文化景觀,分為軍事區、歷史農業區、聚落區與生態區,保存了兩棟古蹟、八棟歷史建築及十多棵老樹。隨著國民政府來台,該區成為重要的防空要地,並建立了空軍作戰指揮部,眷村文化隨之發展。經歷保存運動,該區在2016年正式成為台北市文化資產,並將煥明新村改建為文化教育空間,提供生態學習與社區活動。煥明新村作為台灣唯一的空軍三層眷村,其獨特的建築風貌與歷史背景,展現了台北市對文化遺產的重視,成為未來文化與教育發展的亮點。
點閱數18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那些年我們一起海邊捕魚苗-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那些年我們一起海邊捕魚苗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只要撈捕虱目魚苗季節一到,楓港整個海岸邊每人一支手叉網,忙著下海撈捕虱目魚苗以貼補家用;此時中盤商便會向漁民購買虱目魚苗。因為當時沒有計算機,於是在交易虱目魚苗時,便發明一種數魚苗的特殊工作歌;由中盤商用唱的方式將所撈獲的魚苗逐一加總唱出數目。 自從民國71年發明了人工孵化虱目魚苗技術,斷送了楓港居民捕魚苗之生計,此種撈捕魚苗景象如今已不復見。枋山DOC有鑒於此項老祖先的生活智慧、及撈捕魚苗文化,不宜隨著社區長者的逐漸凋零而失傳;配合楓港國小師生,到楓港海邊由漁民們親自下海撈捕魚苗現身說法。 片中還記錄楓港社區將數魚苗歌錄製成光碟片及出版書籍,更與楓港老調結合,發展成民謠音樂舞台劇參加多項比賽、且應邀演出。
點閱數24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萬巒】加匏朗夜祭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萬巒】加匏朗夜祭文化
萬巒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萬巒鄉公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屏東縣粗估約有八萬平埔族,現在有三個部落在推平埔認證:內埔鄉的老埤、高樹鄉泰山的加蚋埔、萬巒鄉新厝村的加匏朗。今天我們邀請了「馬卡道文化」的推動老師,湯文生 鄉代,為大家敘述萬巒鄉加匏朗平埔族的故事與歷史,為什麼稱為仙蛋的故鄉 ? 還有族人復振文化的努力⋯
點閱數1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猴硐礦工-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猴硐礦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曾經,猴硐是全臺產煤量最大的地方,更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後盾。為什麼叫「猴硐」?北37線四點八公里處,那裡有一個石頭下面,有一個凹洞,獼猴都住在那邊,所以叫「猴硐」。關於百年煤鄉,礦工生根立命的猴硐。青桐到平溪跟宜蘭線都是有運煤關係,這裡生產量大,煤場也是配合鐵路開通,民國九年所建造的,包括瑞三運煤橋也是民國九年建造,猴硐煤礦嚴格說起來應該要算幾百年歷史了。清末的時候猴硐就已經有煤礦了,長輩說當時煤炭是用手工推出去的,還有人工挑夫、挑到八斗子碼頭,運往日本、大陸,當時都是外銷,那時候煤炭是官煤,老百姓不能燒的。
點閱數21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
將軍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將軍區漚汪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酸菜桶由檜木製成,桶高約7尺,平均每一桶約可容納一分地左右的青芥菜,約需灑入數十包粗鹽,每桶產量約可達一萬台斤。林家酸菜館是漚汪地區僅存的一家以古法醃製酸菜的工家。 每到冬至芥菜盛產期,林家就開始忙著醃漬芥菜,正常醃製時間下,一個月後芥菜就可醃製成酸菜,約三~四個月風味最佳,每年醃製的酸菜可於酸菜桶內存放一年,隔年再製作下一年度的酸菜產量。 製作酸菜的過程看似簡單,卻需依賴熟練的人工作業。一開始先清洗木桶內部,因桶高約達一層樓,每每清洗木桶皆需耗費許多時間,還得以虹吸方式將汙水排除乾淨。新鮮芥菜收回後,以人力方式在木桶內鋪上一層芥菜,在芥菜上灑上粗鹽,再鋪上一層芥菜重覆這樣的動作,還得配合腳力將每顆芥菜踏實,越疊越高之際,需以竹竿插於桶緣,將芥菜堆疊到超過木桶約三台尺高,配合腳踩再以石頭壓實,這樣的過程約需3~5天,直到芥菜下沉至木桶內緣,之後裹上芥菜葉或覆上塑膠布,再以石頭壓實,蓋上防水蓋。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芥菜就變身為酸菜。 林家主人表示,傳統醃漬芥菜主要選用新鮮芥菜與粗鹽,林家酸菜館捨棄成本較便宜的進口粗鹽,堅持以台灣粗鹽做為醃製原料,就是為了保留持醃製後的獨特酸菜風味踩踏芥菜的過程也需要老手執行,才能醃漬出風味獨特的古早味酸菜,但是這個純手工的醃製法已經沒有要在做下去了,表示明年之後不會在做了,因為現在都是以機器代替人工為主,所以這傳統項產業也即將要告一個段落了。 「生產技術也應視為文化的一部分。」
點閱數28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西拉雅聖地─頭社公廨(太上龍頭忠義廟)-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西拉雅聖地─頭社公廨(太上龍頭忠義廟)
大內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立大內國中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重建於1983年的「頭社公廨」,仿自國父紀念館的高台屋造型,為許多公廨重建的典範。每年農曆10月14、15日舉行的「太祖夜祭」,總是吸引許多學者、師生和民眾前來參與,被譽為「西拉雅聖地」。從14日下午3點的「換青」揭開祭典的序幕後,依序有「點豬」、「牽曲」、「敬拜天公」、「敬拜太祖」等儀式,通宵達旦直到清晨6點左右才告一段落。頭社公廨,現稱太上龍頭忠義廟。位於臺南市大內區頭社里,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公廨,現在廟的主體為1983年時興建。祭神「太上老君」,原名阿立祖,距離頭社聚落北方約二、三百公尺遠,傳說原因是因阿立祖喜清潔,不喜人間煙火及紛鬧,社人乃將公廨建於離部落一段距離路程之所。
點閱數34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國小3-4年級
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建於昭和10年(1935年),是台灣少數現存的日治時期監獄建築之一。最初作為監獄官員的武藝與體能訓練場所,二戰後轉為監獄員工宿舍,並於民國101年指定為市定古蹟。經過修復,演武場被改造為多功能藝文空間,保留了原有建築特色,如磚造結構、木製地板及具有聲音反射功能的陶甕裝置。演武場內設有常設展演武•新生,介紹演武場的歷史、建築特色及修復過程,並有特展竹塹城散策三部曲,以桌遊般的設計讓民眾探索新竹的歷史與建築。演武場不僅保存了重要的歷史文化資產,也成為當地重要的藝術展示場所,連結過去與現代,為新竹市民帶來更豐富的文化體驗。
點閱數8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日治時期,臺中市為解決用水問題,自1913年起於城市北郊鑿井取水,建立自來水系統,並於1927年完工。同年,取水區設為水源地公園,結合運動場與歷史建築湧泉閣,成為著名景點。戰後水源地變為眷村聚落,並隨著體專、臺中一中與圖書館進駐,轉型為文教重鎮。1976年,文英館落成啟用,為全臺首座縣市文化中心,由文學家陳千武倡議,並由永豐餘創辦人何永捐資設立,命名以紀念文英基金會。文英館融合現代主義建築風格,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管理,開放展覽使用,成為藝文推廣重要據點。
點閱數14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圓山別莊-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圓山別莊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圓山別莊在台北市的中山北路上,市立美術館旁,有一座外觀就像童話裡的奶油色房屋,卻有著一段輾轉的故事和命運。時間回到十九世紀中葉,在滬尾正式開港設立海關之後,大稻埕逐漸成為北台灣的商業中心,台北就此登入國際貿易體系裡,大稻埕到光緒年間以後他就發展非常快。主要是收集台北盆地甚至包括大漢溪上游的一些茶葉來這邊製造,製作完了以後,他就在這邊銷售,日本殖民政府改建台北通往基隆的鐵路,同時也拓展了大稻埕商業範圍,這地方就有很多茶商致富。也因為商業交流,需要一個能夠招待客戶和貴賓的地方,茶商陳朝駿就想要見一個別墅,可以招待外國人,因為在大稻埕一帶的傳統房子,他總得好像不夠風光,基隆川對岸,河景第一排,坐望台灣神社,明治橋頭,「圓山別莊」1914年全新完工。
點閱數21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