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56
佛塔-資源代表圖
web 佛塔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中國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的佛教,也有影響建築的部分。起初具有象徵佛陀偉大含意的佛塔是中國發展出的宗教建築。這種具有宗教象徵意義的建築元素,後來塔也常常成為園林造景的搭配元素之一。
點閱數17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資源代表圖
web 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
唐寬恩/縣立大埤國小國小3-6年級
麗江古城於1997年12月4日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於2007年獲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
點閱數507
下載數30
修改日期:2013-05-23
艋舺龍山寺線上測驗(建築篇)-資源代表圖
web 艋舺龍山寺線上測驗(建築篇)
葉和昌/市立海山國小國小4年級
艋舺龍山寺之歷史悠久,建築藝術豐富,對於台灣的歷史文化價值之保存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此,藉由線上測驗加深學生了解其建築特色。
點閱數429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11-10-08
毛巾的誕生-資源代表圖
web 毛巾的誕生
黃培育/縣立平和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8年級
虎尾地區近幾年來發展毛巾觀光工廠,將原本的黃昏產業重新找到新的契機。而毛巾是生活中的必需品,透過教材可以理解毛巾的生產過程,更認識毛巾產業。
點閱數269
下載數30
修改日期:2013-10-02
家鄉的小漁村~屯山六塊厝-資源代表圖
web 家鄉的小漁村~屯山六塊厝
新北市屯山國小/市立屯山國小國小4年級
屯山國小位於六塊厝漁港及大屯溪交接處,漁港建於1981年,屬於第四級漁港,是一座極具人文景象的漁村。周遭海岸包含了台灣各種不同的海岸地形,如沙岸、礫岸、岩礁海岸等,多變的地形也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潮間帶生物,而六塊厝漁港的興建不但有助於當地漁業,對觀光休閒的發展也相當有助益。而大屯溪更是溪流保護先驅們曾努力耕耘的一塊寶地,周遭自然資源豐富。所以希望藉由觀察、體驗、探索,並與自然環境進行第三類接觸,為孩子開創不同的視野。
點閱數1021
下載數34
修改日期:2011-10-05
家鄉的節慶與節日-資源代表圖
web 家鄉的節慶與節日
陳芑蓁/市立中港國小國小4年級
透過傳統的節慶活動介紹,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慶的意義,以及前人的經驗和智慧。
點閱數831
下載數38
修改日期:2019-02-14
北港媽祖繞境-資源代表圖
web 北港媽祖繞境
郭鈺羚/雲林縣立僑美國小國小4年級
深入在地文化,引導學生思考。
點閱數494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1-09-30
鹽田之旅-資源代表圖
web 鹽田之旅
王學仁/海東國小國小1-6年級
小學生將生活中旅遊的照片利用剪輯軟體 加入旁白、聲音、介紹,串稱一部部動人的影片
點閱數195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24-07-16
阿美族傳統生活-資源代表圖
web 阿美族傳統生活
徐凱齡/縣立寧埔國小國小3-6年級
阿美族簡介~阿美族…從妻而居阿美族男人表現的舞台阿美族“豐年祭”由來阿美族的精神文化阿美族的藝術…阿美族的生活
點閱數1242
下載數32
修改日期:2011-12-02
秦漢與匈奴的戰爭-資源代表圖
web 秦漢與匈奴的戰爭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秦朝末年,中國大亂,匈奴漸漸侵入河南地。到了楚漢相爭時,匈奴有一位雄主崛起──冒頓單于。冒頓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征服了北亞三十餘國,又南侵奪回河南地以及中國西北若干關塞。前202年的西漢初,漢高祖親率大軍攻擊冒頓單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其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僥倖脫困後,開始與匈奴和親,維持彼此和平。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到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占領河套地區,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單于及左賢王逃走。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及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前73年,漢與烏孫聯兵20萬進攻匈奴,直搗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于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于在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于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阿富汗、烏茲別克、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于占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前33年呼韓邪單于娶漢宮女王昭君,與漢建立更親密關係。漢武帝連年攻擊匈奴,雙方都付出極大的代價。對於匈奴而言,首先是人口的損失:在多次的戰爭之中,匈奴的人口減少了大半。其次是牲畜的損失:匈奴人以放牧為主,牲畜是他們的財產。戰時匈奴牲畜有為漢軍虜獲的;另外漢軍深入窮追,匈奴牛馬疲於奔避,普遍發生流產的現象。最後是領土的損失:匈奴首先失去河南和河西兩個大好的牧場,勢力被迫向東退縮,更與烏桓等族為敵。西方一向臣屬匈奴的西域諸國,也為漢勢力所深入。因此匈奴的版圖不但大為削減,同時又多方受敵,遂在武帝死後有了恢復和親之意。漢武帝對於匈奴的攻擊雖然相當成功,但是每次戰爭所耗費的資產往往無法估計。此外,武帝為了截斷匈奴的外援,對於朝鮮、西域以及西南蠻夷的控制也相當重視。如此多方面的戰爭消耗,將漢初以來六十多年積累的財富揮霍殆盡,國庫為之空虛,因此在武帝死後,昭帝改變策略與匈奴和親。西漢宣帝時,匈奴稱臣於漢。王莽時,因為改易匈奴單于的印信而激起叛變,邊禍再啟。東漢光武帝時,匈奴內部為爭奪單于之位而分裂。建武二十四年(48),日逐王比自立,亦號「呼韓邪單于」,率眾降漢,與北方的蒲奴單于相攻,自此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單于與北匈奴交戰失利,漢遂遷徙其部眾到五原、雲中一帶,並派兵加以保護。和帝時,南匈奴欲趁北匈奴內亂併吞之,因而請漢廷出兵攻擊。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杭愛山附近),並於燕然山勒石記功而返。永元三年,竇憲再遣部將伐北匈奴,破於金微山(今蒙古阿爾泰山),北單于遁逃。此後北匈奴僅剩殘餘部落寇擾西域,南匈奴則更加用心事漢。漢廷北邊,自此獲得長期安定。有史家推測北單于的蹤跡:先到今中亞細亞會合諸部,其後日益強大乃向西方擴張。五世紀中葉橫行於歐洲的匈族(Huns)「上帝之鞭」阿提拉(Attila),據說便是北單于的後裔。
點閱數112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