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班牙人來說,雞籠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住著不知道底細的住民,還必須擔心荷蘭人的攻擊,到雞籠港之後立即修築防禦工事,維護統治區域的安全,隨即在社寮島構築防禦工事,分別是面向雞籠港岸邊的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以及靠近海岸邊的小山頂上。主堡聖薩爾瓦多建在社寮島東邊,要塞的主結構鄰近雞籠港,主結構四角外邊還有小稜堡,主結構裡有一塊空地,當成一個小廣場,作為搭建兵營、火器庫房等房舍之用。除了聖薩爾瓦多要塞之外,社寮島還有三個附屬的防禦工事,聖路易士(San Luis)拱衛社寮島與臺灣本島之間形成的狹長水道,即是今日的八尺門;「聖米蘭」(San Millan)蓋在島上東側面海的山上,負責瞭望事務,又被稱為「瞭望」(La Mira)堡;「聖安東」(San Anton)蓋在社寮島中央山上的制高點,又被稱為「撤守」(La Tetirada)堡。這三座都是圓堡,也就是圓柱型的小型防禦建築,由於缺乏深厚的城牆,防禦力不如要塞與稜堡,通常是設在海邊或山上作為崗哨,並非主要防禦火力的地方。主堡聖薩爾瓦多擁有最強大的火力與兵力,是防禦領導中心,其他圓堡各司其職,聖米樣堡可偵測可能來自海上的敵人;聖路易士堡除了防阻敵人從八尺門水道進入雞籠港灣外,更是防止原住民從臺灣本島進入和平島的前哨站;位於島上制高點的聖安東堡,屏障整個島上西班牙人的防禦工事,也是西班牙人在戰事失利時,可作為暫時退守的據點。此外,長官官邸、民宅等建築,座落在聖薩爾瓦多與社寮島小山之間的平坦地區,1631年左右,此地約建有30間木造房屋,供殖民地長官與十個已婚的軍官、商務員及其他人居住。1627年,發生淡水原住民首領誘殺西班牙人的事件,1628年,西班牙提督嘉烈紐(D. Antonio Carennio)率領遠征軍進入淡水河河口,經過武力激烈戰鬥之後,讓淡水原住民大為恐慌,因而向西班牙人道歉,並提出和平共處的要求,覬覦淡水一帶豐沛稻米產量的西班牙人遂同意其要求。1628年初開始,西班牙人開始在淡水設置要塞,淡水便成為西班牙人在北臺灣的一處據點。這座聳立在今日淡水河口小山上的要塞,現代人稱為紅毛城,西班牙人取名為「聖道明城」(Santo Domingo)。這個要塞倚山面海,可以眺望整個淡水河口及控制淡水河的進出,是個建構防禦工事的好地方。可能是缺乏石材的關係,淡水的防禦工事是將大木樁深入土中,然後將木樁並聯圍繞而成,木樁底部鋪上土石,還有多門火砲架在上面,要塞使用的建築材料是黏土、蘆葦、竹子和木材,材料雖然簡單,卻成為西班牙人控制淡水河口附近原住民部落的核心。按照荷蘭人Gerbrantsz Black1629年所繪的北臺灣地圖來看,西班牙人除了蓋了一座要塞之外,還在河邊以木頭圈了一處城寨,應付船隻靠岸及搬運補給時的突發狀況,城寨內還有房舍,可能是西班牙駐軍的宿舍、貨倉及火藥庫等。
修改日期:201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