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自強運動的貢獻與檢討-資源代表圖
web 自強運動的貢獻與檢討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然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了自強運動的失敗,但是它絕非毫無所獲。這段時期陸續在軍事、經濟、交通、教育等事業上創辦了不少措施,諸如國防設備的建設、外交、技術人才的培養、西書的介紹翻譯等,都為中國近代化奠定下一步發展的基礎。如果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因為此次巨大的衝擊也加速了中國人觀念的轉變,體會到光是器物改革是不足以面對西方的挑戰,還必須進一步更深入到制度的變革。因此,自強運動的失敗不應該將其視為是中國近代化的延誤,它只是沒有達成其原本所設定的目標,卻為中國近代化的改革運動奠定往前繼續邁進的基礎。這場因戰爭而起,也因戰爭而宣告失敗的近代第一次改革的自強運動,過往討論焦點,總是想找出失敗的原因,或解釋它為何失敗,甚至常拿同時在進行的日本明治維新相互比較,試圖解答為什麼日本成功而中國卻失敗了。假如自強運動的預定目標,訂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上,那麼甲午戰爭的失利,的確證明自強運動失敗了。但如果自強運動的目標,重新設定為維持國家的繼續生存上,自強運動可說是有貢獻的。1860年代,清朝所面對的是外有英法聯軍、內有太平天國的存亡關頭,而清朝順利渡過了此一危機,就這一點來看,它並非一無所成。
點閱數71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2
近代中國通商口岸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近代中國通商口岸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沿岸、沿河港口逐漸對外開放通商,這些通商口岸,雖然都侷限在於沿海與沿河的城市範圍,但卻是西方文明進入傳統中國的先鋒,也是中國近代化的媒介。西方人藉著這些通商口岸打開中國閉關自守的門戶,讓西方文明得以源源不斷輸入中國。通商口岸的進步與變化,對於中國底層社會的百姓而言,則是一項最強而有力的直接刺激,可以親身體驗感受西方文明的優越與進步,並孕育了一批新思想價值觀念的知識份子,加速中國傳統天朝秩序的崩潰。
點閱數374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泰雅族部落分布及組織-資源代表圖
web 泰雅族部落分布及組織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泰雅族分佈於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東至花蓮太魯閣,西至東勢,北到烏來,南迄南投縣仁愛鄉,是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族。族群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總人口數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河川也有泰雅族的分佈,他們主要在河岸階地與台地建築聚落,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古時候的泰雅族婦女習慣在耳朵上穿洞後,塞進細長的容器,容器中裝的便是種子,當他們在開闢土地時,便沿途灑下這些種子,等到種子發芽長成樹木的時候便是通往新土地的標記,這樣一個小小的巧思中也可以看見泰雅族的智慧。大體而言,泰雅族社會組織分成下列幾個團體:1.部落組織 2.祭祀團體 3.共負罪責團體 4.狩獵團體。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有人可能同時屬於部落組織和祭祀團體。在不同部落的差異性頗大,有的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有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各地無法一概而論。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由領導能力強的人出任部落領袖,狩獵、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擔任領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長老會議決策。在泰雅族社會中原來是沒有「頭目」的,每當族人需要一致行動時,大家才共商推派一位有能力的人為代表,這個代表者的地位並非恆久也非世襲。直到日治時期,日本人為治理之便,才產生「頭目」。目前,泰雅族分為二個族群,以南投縣北港溪與花蓮縣極北和平溪相連之一線為分界線,以北為泰雅亞族的居住區,以南為賽德克亞族的居住區,兩者之間的親族組織、生活習慣、生命禮俗、歲時祭儀與天生體質幾近相似,而使用的方言相同者約47%,語言結構方面仍大同小異。
點閱數353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邵族神話傳說-資源代表圖
web 邵族神話傳說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一)日月潭逐鹿邵族人說他們的祖先原來住在阿里山,也有另外一說,說是原來住在台南府城附近。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一隊獵人在山中打獵時,發現了一隻肥碩的大白鹿,大夥兒於是驅趕著獵狗,一路翻山越嶺地追大白鹿,邵族祖先在追逐白鹿進入深山後,沿路在樹林上以獵刀削下一片樹皮做為路標記號,追了好幾天正當大家精疲力盡時,看到眼前竟然展現出一片湖光水色,邵族人追逐的那頭白鹿走投無路,衝入了湖泊之中,一路奔逃的熱蹄被冰冷的湖水一凍,更是僵硬難動了。邵族祖先獵得了白鹿之後,白鹿紅色的血和內臟吸引來多得數不清的魚類爭食,隨行的長者族人把撈得的魚類謹慎地先試食一番,不但沒有中毒,而且發現湖中的魚群美味可口到極點,其後才允許成年的族人食用。大家真是高興極了,湖泊區不但景色優美怡人,而且湖中有那麼多取之不盡的魚類,這真是上天賜給族人安居的好處所,於是趕緊循著削下樹皮的記號回到原社去帶來族人,從此邵族就在日月潭定居下來,日月潭變成了他們的故鄉。(二) 祖靈籃(公媽籃)的由來邵族人剛來日月潭定居的時候,頭人的妻子懷孕生子,生下的是一黑一白的孿生兄弟,這在當時是件大大不祥的事情,於是頭人把黑嬰丟到潭中淹死。第二天夜裏頭人夢見被丟棄到潭中的黑嬰來託夢說:「今我已死,此後全族每戶人家都必須以一籃置放祖先的衣飾,作為祖靈的居處而供奉之,不得有誤,否則將有大禍。」次日,頭人將此事告知族人,大家都非常驚恐,於是每家都準備一只籃子,內置祖先衣服和飾物,作為祖靈的象徵,此後族人遇有重大事情,都以祖靈籃做為祭告求佑的對象,而族人也因此享有平安、健康且衣食無缺的生活。
點閱數813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2
邵族族群分佈及特殊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邵族族群分佈及特殊文化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邵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少、漢化最深的一群。邵族原住民居住的範圍,侷限於日月潭一帶,可以說是台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祖先因為打獵追逐一隻罕見的白鹿,因而發現日月潭,因此返回原居地,帶著族人來到這個魚肥水美的洞天福地定居,邵族的原居地,有人說在阿里山鄒族住的地方或附近;另有人說是在臺南平原的平埔族社域裡。目前族群分布主要集中在德化社﹐少部份在水里大坪林。邵族終年有祭祀﹐最大盛典為農曆八月十五日前後的豐年祭。其他重要的祭典還有農曆三月的播種祭與七月的狩獵祭。遇到族內有重要慶典時﹐邵族人常會以杵擊打石鼓﹐發出聲音通知全族﹐「湖上杵聲」就是形容邵族的文化特色。進入邵族人的家中,可以看到在神案上或牆上掛置著一個籐編的小籃子,裡面收藏著祖先穿戴過的衣服、飾物,從式樣和顏色的古拙斑駁,可以知道它們已經都是年代久遠的衣物了。這就是邵族人的「祖靈籃」,邵族人的傳統祖靈觀具體地呈現在祖靈籃有關的信仰崇拜上,他們相信自家的祖靈就存在於這個小小的籐籃裡。保佑全家平安。籐籃裡的衣物平常不得隨意翻攪,家中若有任何變動,大如娶新娘、起新厝,小如賣肥豬、買新車,都必須把祖靈籃取下,放在門口,請祭師來向祖靈祝禱報告一番,否則引起祖靈疑心或不悅,那就會全家不得安寧.或發生一些不可預料的事情。祭師全由女性擔任,專門主持祭典和負責與祖靈的溝通,邵人稱女祭師為「先生媽」.在族裡擁有相當尊崇的地位,凡是有意願擔任祭師的婦女必須是在部落中受人敬重、家庭幸福美滿、擔任過重要祭典主祭的人。而且她還必須由老先生媽陪同,乘船到Lalu島(拉魯島)去徵求最高祖靈的首肯,過程繁複而且隆重,並不是任何人想當就能當。現在邵族仍繼續進行的祭典有:三月的陸稻播種祭;五、六月間的整地除草祭;七月初的做鰻祭(和狩獵有關);八月的傳統邵年(祖靈祭)。除了整地除草祭比較簡略外,其他三種重要祭典都必須把各家的祖靈籃集中到部落祭場,還必須準備飯或酒做為供品,由六位先生媽一起慎重地向所有的祖靈祝禱祈福。邵族人現在其實大部分都已經不再從事農耕和打獵的生活,而相關的祭儀卻仍然照常舉行並沒有中斷。邵族人聚居的村落是邵漢混居、而且是觀光商業導向的聚落,邵族的傳統祭典故能維持不墜。
點閱數760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飛魚祭-資源代表圖
web 飛魚祭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每年的春夏季節,正是蘭嶼達悟族原住民捕捉「阿里捧捧」的季節,也是達悟族人最忙碌的時候。所謂「阿里捧捧」,是原住民達悟族語「飛魚」的意思。飛魚,是一種體型呈流線狀的魚,在每年的春夏季節間,隨著潮流,大量湧向蘭嶼近海。入夜後,「阿里捧捧」的呼叫聲,隨著海風,此起彼落。達悟族原住民划舟操槳出海捕捉,樂不可支!在達悟族人的神話中,曾經提到這麼一個關於飛魚種類以及食用方式的故事。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在達悟族人開始與海洋親近之初時,在某一次的偶然機緣下,一群沿著海邊尋找食物的族人,在無意間發現了長了翅膀的飛魚,於是,大夥兒便共同圍捕這些飛魚。從未見過飛魚的達悟族人,便將這些飛魚與其他的魚、蝦、貝類等食材共同煮食,結果,卻有部分族人在食用過飛魚後,開始染上怪病。更奇怪的是,連飛魚群也開始有魚群染上怪病。於是,飛魚群中的頭目-黑翅飛魚,便透過托夢的方式要達悟族長老前往海邊,並告訴他怪病是如何發生、以及要如何預防怪病的發生。同時,還透過不同種類飛魚的現身,來讓他知道飛魚的種類、捕撈季節、禁忌、捕捉儀式以及不同的捕捉及食用方法。自古以來,達悟族原住民即將飛魚視為是上天所賜予的美食,因此,在捕捉時,充滿了神秘的禁忌,在達悟族人傳統的習俗中,每年在捕捉飛魚之前,必須要舉行「飛魚祈禱祭」:(一)飛魚招魚祭: 在每年二?三月舉行,意在召請飛魚,祈求漁獲豐碩。依照以前的慣例,大都在舊曆年前後,由紅頭村首先舉行招魚儀式。當天清晨,族裡的男子由長老帶領至海邊,以手指沾雞血塗在海邊的卵石,向海面呼喊「飛魚回來哦!」各船的船主則戴上銀盔、金片;面向海面祈求今年的飛魚飛回到船上來。之後,船主拾了五個卵石回到船主屋前的曬魚架,放在曬魚桿及四個支架下面,並搖晃著,象徵魚架上因掛滿了飛魚而搖晃,有祈求豐收的意義。(二)飛魚收藏祭:在六?七月舉行,表示飛魚汛期已結束,曬乾儲存以備冬季時食用。 結束捕飛魚的當天,村民將今年捕獲的大魚尾巴(通常是鮪魚)穿串吊掛在海邊,表示飛魚季節已經結束,從那天起,不再捕抓飛魚,改抓其他的食用魚。(三)飛魚終食祭:在每年的中秋節以後,停止食用飛魚。並將未食的飛魚丟棄。
點閱數710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明清時期的朝貢貿易體系-資源代表圖
web 明清時期的朝貢貿易體系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傳統中國對外貿易,往往是政治意義考量遠重於經濟利益,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的興盛,主要是來自於民間的力量,官方並未加以重視。明清以後,由於沿海一帶屢受海寇之患,因此為了維護國內治安與民眾生活的穩定,而實行海禁政策。在此政策下,民間的海外貿易幾乎停頓,只剩下官方所主導控制的「朝貢貿易」。所謂的「朝貢貿易」,實際上就是四周藩屬鄰邦對於中國天朝的進貢,鄰邦必須接受中國的冊封,才能藉著朝貢的名義與中國進行有限制的貿易活動。如果不肯接受中國的冊封,就不能進行貿易,足見政治考量遠大於經濟利益。而為了展現天朝上國的富足,中國官方不僅賞賜給外人的禮品相當豐厚,而且對於外人貿易活動也不進行徵稅,因此造成了「貿易逆差」的現象。因此明清時代的朝貢貿易體系實際上對於中國不僅沒有經濟利益可言,反而造成貿易逆差的不利現象。
點閱數244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2
母系社會與組織-資源代表圖
web 母系社會與組織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舉凡家裡的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作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阿美族的男子也樂見家裡有一位女強人。阿美族的社會多採群居。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著名的母系社會,女人在族裡的地位崇高,享有財產家屋的繼承權,在婚姻的關係中,也由女方採取主動追求的角色,一般在豐年祭上,透過歌舞,由女方向意中人傳達情意。阿美族婚姻採用招贅制度,女子不但在社會組織中舉足輕重,也有自己的守護神-月亮,阿美族女子祭拜月亮,祈求受孕,所生的子女都跟著母親氏族,因此形成早期阿美族社會「重女輕男」的觀念。除了子女從母姓外,財產以及特殊的祭祀權也都是母女相承的,但近年來,隨著工商社會的變遷,這項傳統也逐漸的瓦解。早期,阿美族的男子入贅於女方家,在婚姻上有服役婚的觀念,也就是要為女方義務工作幾個月或一、二年。在阿美人的想法裡,入贅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男子可以藉此機會改善女方家的生活。對於追求兩性平等的今日,相信會獲得釵h女子的青睞。然而今日阿美人的社會也日漸受到漢人的影響,入贅婚比較少見。家裡的經濟權也漸漸轉移到男子身上,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男子在十三、四歲時,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以二至五歲為一個階級,同一階級的男孩一起學習、生活,並住宿於集會所。在集會所裡,同一個階級的同伴一起工作,遇有獎勵或處罰也是以一個階級為單位。無形中更緊扣了同年齡階級的每一個男子,而這樣的關係是一生一世,直到離開人世為止。因此,縱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每年的豐年祭活動,依然遵守傳統年齡階級的規範在運作,使傳統的生活、歌舞的訓練得以延續。也因為有這麼嚴密又親近的年齡階級組織,讓阿美族人在都市裡仍然保有集體工作的習性,甚至在台北縣的汐止成立了一個以阿美人為主的「三光社區」,大家彼此互相照顧、扶持,這全是拜年齡階級之賜。
點閱數38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
西方人眼裡的中國-資源代表圖
web 西方人眼裡的中國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歐洲人對於中國最早的一個印象是將中國視為一個物質條件非常富裕的地方,這種印象的形成主要是十三世紀馬可波羅等旅行家所創造出來的,這個印象長期都是歐洲人對於中國的刻板印象。到了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界,掀起了一波尊重理性的風潮。由於強調理性的價值,連帶的也對富有人本精神的中國儒家文化,熱烈的加以歌詠盛讚,例如哲學家伏爾泰、大文豪歌德都對中國文化有很正面的評價。當時的歐洲對於中國的瓷器、刺繡、絲綢、建築等都非常著迷。這種對於中華文化的熱情到了十八世紀末逐漸消退,主要原因有二。第一,雍正禁教使傳教士遭到驅逐,失去最重要的文化宣傳者。第二,工業革命以後,西方人對於中國所重視的,不再是迷人的文化,而是龐大的資源與市場。雍正禁教使文化交流中斷後,雙方隔閡日深,到了大英帝國派遣特使馬加爾尼前往中國時,他對於中國的印象已經是「中國人對一切中國以外的事情無知到令人難以相信,其他國家都被雜亂無章的放在四周,只有向中國進貢或乾脆不被人知道的份兒。有一天利瑪竇神父給中國人看一個地球儀,他們不是感到無知的窘迫,而是根本不信。」
點閱數301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6-02
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資源代表圖
web 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然就同時代的其他中國人物來看,自強運動倡導者已是觀念最為前進的一群,但實際上他們對於西方的認識極為淺薄有限,甚至誤解。由於當時中國只有少數沿海口岸與西方有所接觸,廣大的內陸地區仍然侷限於傳統的思想觀念,再加上朝廷守舊派官員居多數,自強運動不論在官方或民間所遭受到的阻力都甚為強大。以修築鐵路為例,守舊派反對的理由無奇不有,包括鐵路吵鬧之聲打擾墳墓中祖先的安寧、鐵路破壞風水、鐵路將使販夫走卒失業造成社會不安、鐵路使敵人容易運兵影響國防。由於守舊派的層層阻力,以及中央領導者共識有限,因此所有的新政措施都不是在中央做好決策通令全國一致實施。只能由少數地方大吏在部分地區各就其力量所及,擇要舉辦,缺乏全盤性的規劃。而各主辦者之間,又往往無法顧全大局、齊心合作,例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都各有其自己的轄地,上海、福州與武漢的自強新式事業,成效分散而有限,甚至造成各行其是、抵觸衝突的狀況,增添新政實施的困難。各項新政的推行,實際上仍須依靠下層官員與技術人才的運作,然而陳腐的官場陋習、不健全的人事制度,再加上欠缺經費和人才,導致新政的運作效率低落。由於自強運動多項新政均需仰賴外人的技術指導,但是所聘外人多非優秀人才,甚至僅為優厚報酬而來,且多專橫把持權位,新政事業更無法有效推展。
點閱數346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