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西方人眼裡的中國
歐洲人對於中國最早的一個印象是將中國視為一個物質條件非常富裕的地方,這種印象的形成主要是十三世紀馬可波羅等旅行家所創造出來的,這個印象長期都是歐洲人對於中國的刻板印象。到了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界,掀起了一波尊重理性的風潮。由於強調理性的價值,連帶的也對富有人本精神的中國儒家文化,熱烈的加以歌詠盛讚,例如哲學家伏爾泰、大文豪歌德都對中國文化有很正面的評價。當時的歐洲對於中國的瓷器、刺繡、絲綢、建築等都非常著迷。這種對於中華文化的熱情到了十八世紀末逐漸消退,主要原因有二。第一,雍正禁教使傳教士遭到驅逐,失去最重要的文化宣傳者。第二,工業革命以後,西方人對於中國所重視的,不再是迷人的文化,而是龐大的資源與市場。雍正禁教使文化交流中斷後,雙方隔閡日深,到了大英帝國派遣特使馬加爾尼前往中國時,他對於中國的印象已經是「中國人對一切中國以外的事情無知到令人難以相信,其他國家都被雜亂無章的放在四周,只有向中國進貢或乾脆不被人知道的份兒。有一天利瑪竇神父給中國人看一個地球儀,他們不是感到無知的窘迫,而是根本不信。」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領域
社會領域-社會
學習階段
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
Ab-Ⅱ-1 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歷Ib-Ⅳ-2 甲午戰爭後的政治體制變革。
Ab-Ⅲ-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歷Ib-Ⅳ-2 甲午戰爭後的政治體制變革。
學習表現
1c-Ⅱ-1 判斷個人生活或民主社會中各項選擇的合宜。
3b-Ⅲ-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社會議題的相關資料,並兼顧不同觀點或意見。
社2a-Ⅳ-3 關心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其發展,並展現開闊的世界觀。
3b-Ⅲ-1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社會議題的相關資料,並兼顧不同觀點或意見。
社2a-Ⅳ-3 關心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其發展,並展現開闊的世界觀。
議題
閱讀素養教育
核心素養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61
下載數:7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715.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