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306
古代日本-資源代表圖
web 古代日本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天皇被認為是太陽女神天照的後裔,日本各地也流傳許多神話或古代傳說史跡。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曹魏時代倭女王卑彌乎入貢魏天子,後曹魏派使節頒授「親魏倭王」印綬及魏明帝詔書,則為中國使節赴日首見於史冊。漢魏時代,日人多由樂浪間接輸入中國文化。
點閱數38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1
跨領域數位課程-遊山玩「水」-資源代表圖
web 跨領域數位課程-遊山玩「水」
鄭婷怡/新北市三重區永福國民小學國小3-4年級
社會領域/國語領域
點閱數21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1-07
文化保存-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 東山吉貝耍夜祭:西拉雅夜祭,最大的意涵就是答謝部落神靈1年來的眷顧,子民以拜全豬最高敬禮來還願,並且以最莊嚴神聖的「O-RORAW牽曲」吟唱歌舞獻給祖靈,並且透過夜祭的舉辦,達到西拉雅文化復振的目的,以及文化傳統的延續、發揚。■ 東山吉貝耍孝海祭: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當初祖先渡海來台,有許多先民死於海上,祖先在「倒風內海」登陸,於蕭壠建立部落(今台南市佳里區)後,為緬懷當初渡海來台祖先,每年社民會至倒風內海海邊「乞水」,並祭拜祖靈以示不忘本。後來部分社民因番屯政策東遷至哆囉嘓社地(今台南市東山區境內)龜重溪畔建立吉貝耍支社,每年農曆9月初5無法再回到海邊祭祖,於是在大公廨附近的農田,面向西南方大海的方向,遙拜祖靈;另一說法為當初祖先渡海來台,受當地一位漁民「阿海」接濟,引導祖先從倒風內海到蕭壠登陸,後來阿海在某年的農曆9月初5於魚塭遭雷殛身亡,蕭壠社民感念其恩情,在番仔塭(今七股區大埕里)建小廟紀念他,尊稱他為「海祖」,族人搬遷至吉貝耍後,依然懷念海祖恩惠,特地在海祖仙逝日子面向大海方向祭拜他,於是發展岀現今的「孝海」祭典。
點閱數18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跨領域數位課程-樂~樂~樂 單元二   錦繡傳說-資源代表圖
web 跨領域數位課程-樂~樂~樂 單元二 錦繡傳說
顏培宜/新北市立鷺江國民中學國中7年級
多元文化/視覺藝術
點閱數552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3-11-16
跨領域數位課程-文化資源保存-太魯閣國家公園-資源代表圖
web 跨領域數位課程-文化資源保存-太魯閣國家公園
林煒哲/花蓮縣花蓮市中原國民小學國小5-6年級
社會領域跨自然
點閱數39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3-11-16
土地的利用與變遷-資源代表圖
web 土地的利用與變遷
陳瀅茵/市立山東國小國小5年級
本教案設計以學生為中心,透過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認知、情意到技能的完整學習歷程。主要採用以下教學理念:1.遊戲化學習導向 運用Wordwall互動遊戲作為引起動機,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複習舊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2.漸進式學習鷹架 從地形基礎知識複習開始,透過層層提問深化理解,最後進行綜合性的規劃任務。3.真實情境連結 以桃園埤塘為實例說明地形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連結在地經驗,提高學習意義性。
點閱數19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4-12-10
中原口味的改變-資源代表圖
web 中原口味的改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元代以後菜餚口味的變化也相當明顯,烹飪主流跟著改變,由清蒸、拍粉清炸、清炒等,可以吃出原味的調理方式,發生變化。因為清淡的調味、量少精美的裝盤方式,這對不同生活的蒙古和色目人,是很難以下嚥的。清淡的調味對於大量使用香料與醬汁的色目人,感覺無法忍受,所以淋醬,醬爆、醬炒、裹麵炸、炸後淋醬等重口味的調理方式,就在這一時代逐漸的出現了。量少而精美的裝盤方式,對於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來禦寒的蒙古人,更是難以饜足,所以大盤菜的裝盤方式,就逐漸取代了原本的精緻裝盤法。原本中原地區很少採用的直接燒烤(華南跟塞外較常用),也被華北地區所接受了,可以見到華北地區逐漸適應了征服者的習慣,這種口味較重的調味法,也符合當時庶民階級的需求,畢竟大量裝盤與較濃的調味方式,是靠體力勞動的庶民階級,更喜好的吃法。因此,蒙古游牧飲食的習慣,對一般庶民階層的改變是相當大的,在華北地區的影響,尤為顯著。
點閱數27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傳統技藝-第十九屆亞太傳統藝術節 「祈島‧臺灣」 看見傳統藝術的堅持與價值-資源代表圖
全球疫情擾亂了人們既有的生活方式,第十九屆亞太傳統藝術節雖無法循往例邀請國外團隊來臺演出交流,然國內表演藝術及工藝團隊活力豐沛,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創新亦成績斐然,本屆以行政院「向海致敬」政策為依歸,以「祈島‧臺灣」為主題策劃各式演出及工作坊,期能持續藝術節多年累積的品牌能量。傳統也可以是新時尚,藉由觀摩與學習,臺灣各類無形文化資產有機會與亞太地區精彩且難得一見的傳統藝術交流對照,各地如何面對當代社會的挑戰,在不改變自身傳統的原則下持續留存,發展本有的獨特風貌,創造符合時代精神與未來價值的藝術作品或展現形式,「讓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不再只是櫥窗式的對外展現,或單向的保存收藏,而是透過藝術節的整合操作與創意理念,將過去的傳統生活價值與美好經驗,透過時間的推移淬煉,成為人類文化的永恆精品。」陳悅宜主任總結道。
點閱數2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超微小工藝 毫雕創作陳逢顯 尺寸之遙 一米一世界-資源代表圖
由國立故宮博物館所典藏的《雕橄欖核舟》,是乾隆初年造辦處著名牙匠陳祖章,沿著橄欖核天然外形,將一顆果核雕琢成一艘蓬船,門窗可開合,小船上乘載船夫、僮僕和船客共八人,身形樣態各異,而舟底刻印大文豪蘇軾《後赤壁賦》三百餘字的全文,整艘船栩栩如生,鬼斧神工讓人嘆為觀止;而位於靜巷闢弄間,草花相映成趣的陳逢顯毫芒雕刻博物館中,同樣有一顆橄欖核舟,是由現年六十五歲、臺灣毫芒藝術家陳逢顯所雕,舟底飾以《楓橋夜泊》的微書與微畫,精巧微妙,讓人讚嘆。
點閱數1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溫州橘、河北梨-資源代表圖
web 溫州橘、河北梨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橘子是宋代產量最大的水果之一,當時品種有二十七種之多,其中尤以「溫州乳柑為」冠,《橘錄》載:「溫人謂乳柑為真柑」,乳柑乃因食之味似乳酪而名(當時乳酪比較接近今日的鮮奶酪而非起士),果實「顆皆圓正,膚理如澤蠟。始霜之旦,園丁採以獻,風味照座,掰之則香露噀人」,以溫州產的為最上品,其他地方所產的「不敢與溫橘齒」。梨在中國的栽培範圍亦廣,但以河北梨最為出名,河北「鵝梨」馳名全國,陜西、京西所產亦多,鄭州梨更是以大出名,有大至一斤者。相傳有個田姓小孩數歲仍不會說話,大人拿了這種梨子給他吃後,驚訝的開口說:「大好!」,故鄭州梨別名「語兒梨」。
點閱數22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